5月29日,大商所标准仓单交易业务正式上线,这是继商品互换、基差交易后大商所推出的又一项场外业务,标志着大商所场内与场外、期货与现货互连互通、相互促进的多层次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
在同日举行的“大商所标准仓单交易服务实体经济论坛”上,业内人士表示,上线仓单交易可以盘活现有的仓单存量,通过市场手段进一步促进期现价格的收敛,同时也能吸引实体企业参与场内外市场,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流通效率,使仓单交易业务成为促进现货流通、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深化期现连接的纽带。下一步应进一步丰富业务模式,探索更多交易品种,并逐步推动从标准仓单向非标仓单拓展延伸。
14家企业参与首日交易
上线首日,大商所标准仓单交易累计完成报价23笔,成交20笔,成交量合计吨,成交金额合计.48万元。其中,豆油成交11笔,成交量合计吨,成交金额合计万元;聚氯乙烯成交9笔,成交量合计吨,成交金额合计.48万元。共计14家企业参与了当日交易。
浙江特产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小明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公司当日买入了大商所聚氯乙烯仓单吨。由于客户对货物的需求比较紧急,如果从上游发货至少一周后才能收货。因此,公司今天买入了大商所聚氯乙烯仓单,当日就可提货给客户”。
他表示,虽然相较于现货市场,购买大商所聚氯乙烯仓单成本高20—30元/吨,但由于时效性更好,质量可靠,公司还是选择了大商所标准仓单交易。
在袁小明看来,标准仓单兼具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是现货、期货相互转换的重要中介,具有信用等级高、流通性好的特点。大商所标准仓单交易上线后,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现货库存的使用价值和交易效率;同时也将使期现货联动更加紧密,期货的价值发现功能更加精确。
“以前只有在卖出交割时才会注册仓单,而且需提前半个月左右去准备现货、联系仓库、检验、注册,这半个月时间里现货基本不能流转。大商所推出标准仓单交易后,我们在应对交割时可以更从容,既可以自己准备现货注册仓单,并根据期现货价格选择到期交割还是实时交易;也可以直接购买仓单,降低自己现货的调拨成本,以及标品和非标品现货间的调换成本,这样大大优化了现货资源配置、提升了业务效率。”袁小明说。
浙江物产氯碱化工有限公司也是当日参与大商所聚氯乙烯标准仓单交易的产业企业之一。“公司结合期现业务,在大商所标准仓单交易平台上挂牌卖出了不同价格的标准仓单吨。”该公司研究发展部经理叶辰表示,以前现货和仓单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贸易商在起到连接两个市场作用的同时,也承担起部分现货与仓单转换的成本。比如公司通过期货买入套保,计划对预售的订单配对江苏和浙北的仓库仓单,但很可能最终得到部分浙南和浙东的仓单。在传统的业务中,公司只能利用自身的产业渠道优势,将这些仓单注销后销售,并另行采购江苏和浙北的货物交付订单,这不仅额外增加了业务成本,还面临着区域和品牌升贴水波动的风险。大商所上线标准仓单交易,为仓单买卖及置换提供了新的平台,公司可以直接寻找仓单交易对手,也解决了交易履约和结算问题。
在豆油品种上,江海粮油等大型产业企业参与了首日的交易。中信期货旗下全资现货子公司中信寰球商贸(上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勇表示,大商所标准仓单交易上线后,知名油脂企业纷纷开户并积极参与交易,企业分布覆盖区域广泛,平台交易活跃。基于对现货市场需求及农产品市场总体情况判断,公司择机摘牌买入了豆油仓单吨。
“基差贸易、仓单服务业务是我们的重点业务方向。在大宗商品贸易中,信用风险是市场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