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也迎来了今年最热的日子。
赤日炎炎夏火克金——大暑
大暑节气一般在7月日—4日之间,这时太阳位于黄经10°。今年大暑的交节时刻为7月3日11时30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三伏”里的“中伏”,一般发生在7月3—31日,今年恰巧大暑与中伏是同一天,都是7月3日。
大暑一到,有众多事情要注意:都有哪些习俗,吃什么最养生?怎么做才能抓住冬病夏治的黄金机会,保障一年的健康!大暑之预言大暑的民间预言。我们今年就来验证它到底准不准!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之民俗、食俗浙江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莆田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山东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
大暑到了吃面去,大暑、二伏宜吃面。
有句俗话,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年7月3日进入二伏,这天也恰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暑节气。
咱们在这一天吃点啥呢?当然是吃面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伏天吃面美味鲜。面条不是稀罕物,可你知道最早的它长什么样吗?面条的身影遍布咱们祖国的大江南北,既能经济果腹,又能登大雅之堂。
下面小编就给伙伴们细数一下我国的知名面条。看看你能数出几种?
迄今发现的最早面条:因地震保存年一个倒扣的陶碗,掀开一看,里面竟然还有吃剩的面条。是谁将这碗面条扔在了多年前的青海?
00年,考古人员在清理喇家遗址的日用陶器时,意外地发现了面条状遗留物。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在年前已经用谷子和黍子混合做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面条。
这碗面条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关于喇家遗址形成的原因曾有过争论。考古人员研究发现,出土遗骸大多存在于日常居住的房舍里,身体都呈现出非正常的姿势。综合遗址周边发现的多处地裂缝、喷砂和地面变形的迹象,考古人员断定:罕见的地震毁灭了这段史前文明,而随后来袭的洪水,正好将这个地震遗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二伏为何要吃面?古时,五月有“恶月”之称,多阴雨,衣物谷子容易霉烂、作物也容易遭受虫害。六月入伏,天气好转,诸事皆宜。这时恰好麦子新收,因此“六月伏日食汤饼(面条旧称),名为辟恶。”
二伏正好赶上作物成熟,新下来的麦子做成的面条会格外好吃。由于面条本身比较容易消化,夏天吃面对于肠胃也有好处。
二伏天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逐腠理之外邪;若是一碗过水面,也可清心静气,止烦热,败心火。
武汉热干面在湖北武汉,吃早饭叫“过早儿”,经典吃食就是热干面,面条爽滑筋道,酱汁由芝麻酱、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调成,香浓味美。
热干面好不好吃,芝麻酱调料很关键,有助于补充钙和蛋白质。
专家建议,碱性面最好不要长期当主食吃,尤其是消化道溃疡患者、胃酸分泌不足者、消化能力较弱的儿童和老人,最好少吃。
北京炸酱面炸酱面是北京富有特色的食物,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
老北京人吃炸酱面,冷天讲究吃热的,谓之“锅儿挑”(完全不过水),热天吃过水面,但汤要篦尽。根据季节佐以各种时鲜小菜,谓之“全面码儿”。初夏一般以新蒜、焯过的鲜豌豆、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等为面码儿。
炸酱面所用黄酱含有较多蛋白质和维生素B1,猪肉含较多维生素B1,其缺点在于容易造成油脂摄入超标。
山西刀削面刀削面是山西面食文化的招牌,与抻面、拨鱼、浆面条并称为山西四大面食,源于1世纪的山西太原。
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因厚度较大,煮时可溶性营养素损失较少。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
刀削面的调料可用番茄酱、肉炸酱、金针木耳鸡蛋卤等,还可配以黄瓜丝、绿豆芽、青椒丝、胡萝卜丝等时蔬,营养较丰富。
兰州拉面兰州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有“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
兰州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
兰州拉面中牛肉能养脾胃;辅料香菜、蒜苗、韭菜等含有多种维生素,比较适合体弱、气喘的人食用。
四川担担面这种小吃的制作和叫卖均在一副扁担上完成,因而得名“担担面”,据说始于年。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种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或炖蹄膀。
担担面的调料丰富,有猪油、麻油、芝麻酱、蒜泥、红油辣椒、花椒面、芽菜等十多种;菜码却较少,含油较多。其辛辣有助于潮湿地区的人们祛湿,患有皮肤病、容易上火的人不宜常吃。
陕西臊子面臊子面起源于商周。品种多达数十种,以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岐山臊子面制作时以大肉“臊子”加豆腐、黄花、木耳,烹汤浇面而成。一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应该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点。
臊子面最为重要的是臊子汤,臊子即剁好的肉末或切好的肉丁。调好的汤具有红、鲜、亮的色泽和酸、辣、鲜的口感。
臊子面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高饱和脂肪酸。
新疆拉条子拉条子就是新疆拌面的俗称,维吾尔语称之为“兰格曼”,菜面合一,以面为主、以菜为辅。
“拉条子”用面必须选用上好的新疆本地面粉,新疆小麦生长周期长,生产的面粉拉出来的面富有韧性、十分筋道,制作时不用擀、压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加入了各种蔬菜和牛羊肉。
“拉条子”的配菜可荤可素、除了羊肉外,几乎可涵盖时令蔬菜。想吃“豪华”一点的,有过油肉拌面;想吃便宜一点的,有盖菜面;想各种菜都来一点的,有大杂烩拌面。
河南羊肉烩面烩面是河南“荤、素、汤、菜”混合大众化吃食,又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名吃,深入人心,阎连科、刘震云等河南籍作家都曾在作品中提及烩面。其汤,浓酽醇厚;面条,鲜香有韧劲;羊肉,鲜嫩酥烂。
俗话说,“豫剧的腔,烩面的汤”。烩面之香,功夫在汤,需用上等嫩羊肉、羊骨一起炖5个小时以上。烩面的等级高低关键在汤,而汤的好坏又取决于料。烩面面汤筋滑,营养滋补,可发热驱寒。
延吉冷面酸甜劲爽的冷面是朝鲜族传统食品,用料以荞麦面为主,会伴入牛肉片、辣椒、泡菜、苹果片、酱醋等。冷面讲究的是汤清:牛肉汤定要将浮油撇清。
荞麦面是粗粮,B族维生素和芦丁含量较高,有降血脂、软化血管、预防脑出血的作用。不过荞麦面性凉,还配有冰凉的酸汤,老人、产妇、脾胃虚寒者应少吃。
重庆小面如果说重庆有一种美食名气堪比火锅,那肯定就是重庆小面。
小面是重庆人和川东人对面条的称呼,狭义的小面是指仅以葱、蒜、酱、醋、辣椒调味的面条,而在老重庆,即使加入牛肉炸酱,排骨等豪华浇头的面条也称作小面。现切现煮的加碱鲜水面,麻辣调味,其优劣的评价的标准是佐料。
小面富于变化,可以要求店家制作个人口味,如要求店家“干熘”(拌面)、“提黄”(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也可要求采用不同粗细、形状的面身,如“细面”、“韭菜叶”、“宽面”等。
上海阳春面上海阳春面阳春面,又称“清汤光面”。一大碗面里,葱翠清汤青青白白,一抹面条排列整齐,也有人美其名曰“青龙白虎面”。
一碗上海阳春面的三要素是:高汤、猪油和葱花,细碎葱花和骨汤鲜味就是阳春面的魅力所在。
广东云吞面云吞面又称馄饨面、细蓉、大蓉,云吞即馄饨,属于粤菜系。据考据,云吞面最早在明末清初广州的西关一带出现,旧时人称“有钱食盒仔饭,冇钱食云吞面”。
经过多年发展,广式云吞面已经演绎出多个版本。不过不少本地人认为,一碗正宗云吞面,一定要有虾。
杭州片儿川面的浇头主要由雪菜,笋片,瘦肉丝组成。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馆首创,已有百余年历史,其特色在于雪菜和笋片的鲜美。
杭州片儿川的辅料主要是雪菜、笋片、瘦肉丝。雪菜和冬笋,味美且有养生之效,但由于其多为腌制,含盐较高。
山西豆角焖面焖面是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汉族传统面食小吃,流行于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又称为蒸面、卤面、炉面、垆面、烀面、糊面。
焖面充当了主食和菜肴“合二为一”的角色。面吸足了汤汁,浓郁入味,炖烧菜几乎都可以焖,主要是豆角和猪肉。
陕西Biángbiáng面Biángbiáng面是陕西关中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又名裤带面,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
关于“Biáng”一字的读音来源说法较多,民间多流传为拟声,有制作拉扯声、下锅、捞面搅拌或吃面时发出的声音而来等多种说法。
宜宾燃面燃面是四川省宜宾地区特色的汉族传统名小吃,原名叙府燃面,旧称油条面,因其油重无水,点火即燃,故名燃面。
小吃选用当地优质水面条为主料,以宜宾碎米芽菜、小磨麻油、鲜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条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葱、豌豆尖或菠菜叶等辅料。
吃燃面也少不了燃面伴侣。一碗特制的汤由猪油,紫菜和豆芽组成,撒上细盐和胡椒等调料,去除干面干脆哨的燥嘴,滋润口舌肠胃。
大暑之养生攻略大暑至,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的千金一刻,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一定要注意,大暑季节要出点养生汗身体才健康!可以通过喝热水,散步,姜水的方式让身体微微出汗,排出体内的湿毒才能秋冬不生病。
尤其不能喝冰镇一类的水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冬天之所以怕冷、脚凉都是伏天不注意导致。
“冬病夏治”究竟是什么?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即助长夏天的旺盛阳气,来克制和驱散冬天阴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因为冬季治疗只能治标,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而在夏季,疾病虽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不仅从根本上治疗病痛,还能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正是“未病先防”。
三伏贴与艾灸冬病夏治的中医方法有很多,最常用、有效的便是三伏贴和艾灸了。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中医上认为这是补阳气的最好时机,阳气正了,病痛也就好了。“三伏贴”即中药穴位贴敷,选择在三伏天里施行,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几个不同的穴位治疗,到了秋冬就可以轻松告别一些老毛病。现代研究也证实,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而药物则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发挥了明显的药理效应。
艾灸将药物和物理作用相融合,所谓“针之不为,灸之所宜”。具体方法可以点燃艾炷直接施灸穴位,也可间接隔着硬币大小的姜片或蒜片炙烤穴位,俗称“隔姜灸”。
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关元穴位置图艾灸关元穴功效: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食、精冷、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等等。
背俞穴位置图艾灸背俞穴功效::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如大家熟知的冬病夏治对咳喘的治疗,许多穴位就是采用背俞穴,也是夏天用阳之位补阳的重要场所。
足三里位置图艾灸足三里功效: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温中散寒、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大暑养生食谱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
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薏仁、赤小豆、绿豆、茯苓、南瓜、冬瓜、西瓜、乌梅、番茄等。
食谱
西瓜皮粥原料:西瓜皮克,大米50克,白糖15克
做法:将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大米淘洗干净放入沙锅中,加入适量水西瓜皮,用旺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煮成粥,调入白糖即成
功效: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防止中暑。
绿豆海带薏仁汤原料:绿豆克,海带、薏仁各60克,冰糖适量。
做法:海带洗净,切丝,与绿豆、薏仁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煮至绿豆开花后,改小火煮至烂熟,加入冰糖调味,再煮两沸即成。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开胃。适用于暑热烦闷、食欲不振、水湿肿满、小便不利等症。
冬瓜荷叶汤原料:鲜冬瓜约克,鲜荷叶1张,调味料适量。
做法:鲜冬瓜去皮、瓤,洗净,切片,荷叶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炖汤,放入盐等调味料即成。
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等症。
冬瓜肉丸汤原料:猪里脊肉、冬瓜、胡椒粉、鸡蛋清、淀粉、精盐、香油。
做法:猪里脊肉剁成肉糜,放入少许淀粉,鸡蛋清、精盐搅拌上劲。锅里坐水,等水有小气泡时把肉糜做成肉丸下入水中。等肉丸漂起后捞出,盛入清水碗里备用。锅里坐水,放入冬瓜片,烧开。放入汆好的肉丸。大火煮开后放入精盐、撒入胡椒粉,滴入香油即可。
功效:清热解暑、利尿消肿。
大暑之禁忌1忌大量饮水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尽量多饮用温水或者白开水,请勿贪饮冷水。
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3忌吃大量油腻食物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忌单纯进补进补过早的话,则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那时就更得不偿失了。
(来源:新华食品、网络晶晶整理编辑)
觉得本篇文章好,请点“zan”或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拉萨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