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爱心 http://m.39.net/news/a_6213625.html
消失的老油坊
作者:小草英子
记忆是带有偏见和情绪的,常常自作主张地对那些不尽如意的事充耳不闻,留下的尽是些喜欢和特别的片段。家乡的老油坊就是如此,总像老电影似的在脑海里回放。
老油坊,它的官方名称是“粮油加工厂”。坐落在自然村的中部,占地两三亩,砖木结构,中间被一堵厚厚的墙分隔为前、后两块。脱粒机、碾米机等粮食加工机械安装在前部,整天机器轰鸣,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穿过中间厚重的隔墙,才是传统的老油坊。
油坊说它老,也不尽然,它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时间不够久远,难与“老”字匹配。然而它的主要榨油器具樟木油榨、石锤、金属配件等有一百多年历史,是从毁于年特大洪水中名副其实的老油坊里抢救出来的。
油坊,旧时的人们把它看作神圣之地,女人禁止入内。传说女人踏入油坊会“冲撞”油神,影响出油率。如今的妇女们确实极少进入油坊,不为那陈规陋习,只因油坊里干活的男人,都是光着膀子,确有不便。不过,我常常尾随家人,来到粮油加工厂。为的是油坊里飘出的那股让人吸不够的香味。
距离油坊一里多路,空气中就有一阵阵扑鼻的油香飘过。那醇厚、浓烈的香味,令人口水泛滥。石锤的撞击声,“砰、砰、砰”从油坊方向断断续续传入耳膜,由远及近,一声响过一声,好似打击乐曲。
一到粮油加工厂,整个人被油香包围着。飘出香味的油坊更是诱惑着孩子们的脚步。常常趁大人忙碌时,偷偷来到隔墙的门口,倚着门框往里张望。刚探出半个身子,视线瞬间被油坊里扑面而来的蒸汽模糊,鼻子更是被浓得化不开的香气堵塞。好在高高的三角形屋顶铺有许多亮瓦,阳光透过亮瓦射入,如舞台上的光束,照得油坊一目了然。
油坊里,最醒目的就是油榨了。它乌亮乌亮的,横卧着,占据了油坊近一半面积。那是一段巨大的圆木掏空后,安装在半人高的坚固架子上。油榨的正前方,悬着一根油光锃亮的圆木撞杆,两根粗大的麻绳将其吊在油坊的屋梁上。另有一个约两百斤重的大石锤悬于空中。东边的一个墙角,蹲坐着一个硕大的铁锅。油坊门正对的墙面,整齐地码放着一摞摞圆饼状的“油枯”。那是家乡人对榨尽后的油料渣滓的俗称。它是牲畜的精饲料,更是顶好的有机肥料。饥荒年景,也可为饥肠辘辘的人们应急。
一年里的多半时间,油坊是冷清、落寞的。与前半部的粮食加工区相比,更是默默地打发时光。焕发活力在油菜籽收获的季节。入秋到过年前,热闹非凡。一群赤膊袒胸,穿着短裤,脚蹬草鞋的榨油师傅有序地忙碌着。有的将油菜籽或黄豆放进铁锅,双手紧握木铲上下翻飞;有的接力似地码着油枯;有的双脚踩着蒸熟的菜籽或黄豆粉,不停地在铁箍內转动碾压,并包紧成油饼。汗水和蒸汽混合,湿了短裤。
印象最深的是榨油。开榨时,一个个油饼,排列有序地装入油榨的榨膛內。师傅们铆足劲,亮开嗓子,高喊着劳动号子,拉动包着铁皮的撞杆,丝毫不差地撞向同样包着铁皮的木楔。如此循环往复,一根根木楔被打入榨膛。
油榨即将出油最是精彩。此时的石锤替代了撞杆。只见师傅双手扶着石锤,开始悠锤。随着步伐的加速,惯性把石锤抛到接近天花板的位置,一声铿锵的“咿呀——嗨!”,石锤划过一道弧线,快、准、稳地撞击在黄檀木制成的楔子上。那一锤接一锤的撞击,掀起一次又一次的震动,似乎整个油坊都颤抖起来。随着最后一根木楔的撞入,一股金黄透亮的油脂,慢慢从一圈一圈油饼间渗出。油槽口的油脂,从点滴到流成一线,如流水般清醇,亦如春天的雨帘,清新而绵密。我喜欢看着油脂从油饼中挤出来,从铁圈里冒出来,从油榨中流下来。更喜欢看油榨下面地坑中的油桶里金黄澄亮的油面不断上升。
榨油是重体力活,一榨油下来,师傅们豆大的汗珠从脸颊、脊背凝聚成一条条小溪,缓缓流下。仿佛油槽里流动的不仅是油脂,还饱含着师傅们的汗水。我打心眼里敬佩他们。
白驹过隙,往事如烟,“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的老油坊,在本世纪初退出了历史舞台。随同老油坊一起消逝的,不仅有令人震撼的榨油场景,更有“砰”、“砰”、“砰”的撞击声,似霹雳,似雷鸣的劳动号子和出油时的欢笑……(图片来自闲云网络)
往期回顾
学的是茶艺,习的是人生!报名最后3天快看过来!歙县新一轮招聘来啦!卖茶啦!扁形茶鼻祖一歙县大方茶
愈来愈远的回忆,透过一丝香味再次站到你的面前
一碗干笋肉丝面,吃出浓浓的徽味
曾经富可敌国的歙县江村
徽州古塔,见证历史的印记
歙南鸿飞古韵悠悠
徽州男人
相机里的歙县长庆寺塔
特别声明:
1、以上作品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歙县论坛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歙县论坛联系的,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2、“歙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