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六十载nbsp不忘初心砥砺行

“在河之南,在国之中,河南工业大学与日同升……为了中华复兴……为了工业文明……”激情奋进的校歌道出了河南工业大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办学宗旨。

在新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之际,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工业制造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决定在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粮食生产加工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河南,建立一所工科院校服务于国家粮油加工、储藏、流通及装备制造等。

60年来,河南工业大学根植中原沃土,牢记宗旨,不忘使命,与祖国齐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行业共呼吸,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谱写了“敢于发现发展,勤于建业建功”的壮丽诗篇。

河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郑州工程学院(原郑州粮食学院)和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原郑州机械专科学校),两校均创建于年,分别在粮油食品和磨料磨具领域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门和河南省政府部门批准,两校合并组建为河南工业大学,开启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征程。年,河南省政府部门和国家粮食部门签约共建河南工业大学,学校粮油食品特色进一步彰显。

学校现有莲花街、嵩山路、中原路三个校区,占地面积多亩,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余人。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和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具备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现有20个学院,20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8个省一级重点学科;本科专业68个,其中5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入选国家首批“协同创新计划”、国家教育部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已经成为全国粮食行业、磨料磨具行业和河南省重要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

60年来,学校不忘办学初衷,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为兴学之理,坚持服务粮油行业,服务机械工业,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有特色、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破解粮食安全和超硬材料领域重大科技问题为方向,以特色兴学科、以特色聚人才、以特色谋发展,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和专业体系,会聚了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学校紧紧围绕粮油食品学科,积淀形成了国内行业高校中独有的,集粮食储藏、加工、仓厂建筑、物流、机电装备、信息、经济、管理等于一体,是极为全面系统、特色鲜明的粮油学科专业体系。其中,粮食储藏等学科领域达到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水平,粮食与油脂工程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学校积极推进优势特色学科与基础学科、相关学科的交叉、集成与整合,培育新的学科优势,辐射带动各学科整体建设,“粮食产后安全及加工”学科群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粮食机械、粮食仓储基本建设、磨料磨具等学科领域都保持着国内领先地位。

学校建有一批特色鲜明的高层次、高聚合度、互补性强、系统全面的科研平台,其中,国家、省部级平台29个。“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是目前行业中仅有的可在粮食储运和粮食加工两个领域开展交叉性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家平台,这为汇集高端人才、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转化工程技术成果提供了条件。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名师荟萃,专家云集。现有专任教师余人,高级职称人,博士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21人,百千万人才国家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省部级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等余人。

建校以来,学校涌现了大批知名专家。老一辈专家教授中,有中国储粮昆虫分类学科创始人陈启宗教授,粮食缺氧储藏研究的开拓者路茜玉教授,率先掌握大豆磷脂提取加工技术的张根旺教授,解决粮食筒仓防爆难题的周乃如教授,开创国内砂轮制造、研磨工业学的汪璠、张国贤教授等著名学者。他们潜心学术,立德树人,奖掖后进,功勋卓著,为我国粮食事业、磨料磨具行业及学校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现任教师中,有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谷物与豆类分会主席卞科教授、国际谷物科技协会主席王凤成教授、三届奥运会田径裁判王晏教授等知名学者,还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中国粮油学会、中国粮食工程建设委员会、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热处理学会、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磷化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理事长或副理事长职务。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河南工业大学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教育质量视为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注重突出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并重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索确立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让大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是政府的要求、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更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学校紧扣时代发展步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依托优势学科,搭建各类平台,建成了一批与重点学科相配合的优势、特色及名牌专业,改革成果先后2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构建了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创新教育内容、完善激励措施等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导作用、第二课堂拓展提升作用,两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取得了显著效果。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学校有8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加了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竞赛中获奖,累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余项。在被誉为大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连续八届位居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尤其在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中,跻身全国高校前十名,勇夺“优胜杯”。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

河工大的毕业生以“实干精神强、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与欢迎。60年来,20多万名学子从这里走出校园,遍布海内外。据统计,在目前全国粮油工程相关行业及研究、设计机构中,70%以上的技术骨干是河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全国普通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中,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占近半数。在支撑我国粮食行业科技应用的五大科研院所中,院长、副院长都有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由学校毕业生创办的河南金谷、郑州四维、陕西坤伯等小麦、油脂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在行业内都颇负盛名。

优秀毕业生比比皆是,如荣获年中国科协首届青年科技奖的刘林森,率先在国内合成金刚石聚晶的杨震;被行业称为“锯片大王”,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金刚石锯片的程春先;全球华商百业领军人物、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卢彦超;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榜人物、北京理想产业发展集团总裁,粮食工程专业毕业生李劳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生物化学专业毕业生陈新文;中国营销十大风云人物、中国IT十大财经人物,电气技术专业毕业生高以成;“中国IT新闻奖”获得者,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李立宏;全国劳动模范赵凤奇、高玉树,等等。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连续两次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年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60年来,学校时刻铭记自己的担当与使命,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行业发展需要,从中国储粮害虫分类学科的创立到粮食储藏学科的完善;从粮食工程学科的巨大进步到油脂化学与工程学科的成熟;从“筒仓防爆技术”的开创到“粮食散体物料压力理论”的诞生,从“用人造金刚石生产石材切割锯片”的研制成功到“煤田勘探用人造金刚石钻头及扩孔器”的问世;从“低温陶瓷结合剂超硬磨具”的研制成功到“高温树脂结合剂超硬磨具”的巨大进步,以及国家“”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完成,河工大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

学校开创的储粮昆虫分类学解决了中国重要储粮害虫象甲分类的国际困惑;“粮食散体物料压力理论”构建了多种储粮仓型的粮食侧压力理论模型;“我国主要粮种储藏期间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及其引起粮食霉变发热、带毒的原因及防治途径”首次为中国科学储粮防霉提供了理论依据;“自然缺氧保管粮食理论”填补了国际缺氧储粮保鲜研究空白;“非决定电位离子吸附理论”为氢化植物油脂提供了理论支撑。

学校作为第二单位完成的“国家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成果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轻工和粮食行业近20年来获得的国家科技极高荣誉,项目成果集成创新了粮情测控、智能通风、谷物冷却和低剂量环流熏蒸“四合一”储粮新技术体系,成功解决了我国粮食储备特有的仓型大、储期长、熏蒸杀虫不彻底、湿热转移严重、易结露发热霉变和陈化快的技术难题,大幅度降低了储备粮损失,改善了储粮品质,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国家粮仓基本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成果,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成果被应用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个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库,减少储藏化学药剂使用量75%以上,每年为国家减少粮食损耗万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大豆磷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成果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磷脂生产关键技术,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使同类进口产品在我国市场的零售价下降90%左右。学校研发的中国首条连续化馒头生产线,开创了国内馒头工业化生产先河。学校主持完成的低温陶瓷结合剂金刚石、CBN砂轮和柔软耐水纱布,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场前景广阔、正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4.4亿元。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项。四大检索收录论文篇,出版著作部,授权发明专利项。主持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57项,与清华大学并列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标准创新贡献奖排行榜首位,其中,“ISO:小麦—规格”国际标准荣获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为全国粮食行业夺得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极高奖励。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续6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河南、引领行业、服务全国”理念,致力于立行业需求之地,顶国际领先之天,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服务于粮食安全和行业科技进步,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服务国家重点重大工程,为保障粮食安全做贡献。学校全面参与了总投资82亿元的“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并作为该项目科技服务的中坚力量,承担完成了大部分核心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任务,为国家粮食安全储备体系和粮食物流网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国家投资亿元、建设遍布全国的多个国家粮食储备库、仓储多亿斤的“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绝大部分采用学校研发的储粮工艺技术和设计规范,综合应用了学校粮食产后储藏、流通、信息、装备、仓储、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学校还承担了该项目1/3的工程设计任务。使国家粮食储备库库存损失率从4%降至1%以下,挽回损失相当于再造了千万亩良田,年减少损失42亿元以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对接企业发展重大需求,为行业科技进步做贡献。60年来,学校在粮食储运、仓厂建设、粮食经济与物流管理、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机械、超硬材料及磨料磨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目前,全国90%以上的大豆磷脂生产企业、70%的面粉企业、50%的植物油企业,均采用学校提供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创造了数以万亿元的经济效益。学校材料学科的新材料技术转化达到全部,有关研磨的新技术转化率在95%以上。学校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上海良友集团、双汇集团、三全集团、思念集团、许继集团、国机精工有限公司、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展经常性技术攻关、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产学研活动,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高效节能小麦加工新技术项目”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成果被应用到28个省市超过家小麦加工和挂面生产大型企业,小麦制粉功率消耗降低15%以上,优质粉出率提高10%以上,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超过5.7亿元。

积极参与政府决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近年来,学校先后与郑州市、新疆石河子市等地方建立了长期的校市合作关系,努力做好政府部门的智囊团和技术后盾。学校积极参与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并在河南省由“天下粮仓”打造为“国人厨房”战略中献计献策。学校应邀参与了国家《粮食法》、粮食行业及河南省中长期发展规划、油脂倍增计划等重要法规和规划编制工作,为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学校作为股东高校之一发起组建了河南省大学科技园,与社会共建了“河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河南民营经济研究院”“河南产业发展研究院”和河南省高校首家院士工作站等省级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深入开展项目合作、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是一所大学最独特的精神内核,是学校个性品格和精神风貌的凝练和彰显,在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培育了“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营造了“博学奉献”的教风和“勤奋诚信”的学风。学校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能,是高校承担的重要使命。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服务行业为己任,一代代工大人爱国兴校,薪火相传,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行业院校的社会职能,履行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培育着“节粮、爱粮、惜粮”的文化基因,宣传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粮食文化。

学校编著出版了《中国粮食史图说》,作为主要参编单位,参与了中国首部粮食百科全书《粮食大辞典》的编写,创编了爱粮科普电影《粮食》。每年结合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主题,在校内举办世界粮食日烛光守夜晚会、“天地粮心”讲座、“爱粮节粮”书画艺术作品创作展等系列活动。

学校以省局共建协议为依托,为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校在粮食行业的影响力,先后成立了中国粮食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和中国粮食培训学院筹建工作办公室。

中国粮食博物馆预博馆已经建成和对外开放,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赞,成为学校的重要文化中心。学校按照泛粮食博物馆的概念,积极推进博物馆的建设进程,让粮食文化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展现着校园文化的特色,提升着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粮食培训学院(筹)在承办全国粮食行业各类研修项目的同时,所承办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官员与技术人员培训班”,作为河南省仅有的国家商务部门援外培训项目,先后为7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多名粮食官员和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塑造了“全国粮食行业(郑州)教育培训基地”的品牌形象,增强了学校在全国粮食行业内的影响力,在让中国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六十年薪火相传,六十年砥砺前行,谱写了河南工业大学不忘初心、报国兴学、勇攀高峰、与时俱进的辉煌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河南工业大学将坚持“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大力实施“改革驱动,开放带动”两大战略,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致力于建设综合实力国内工科大学先进、优势学科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工业大学,不断创造新优势、开拓新局面、实现新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行业进步、地方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摘取于中国教育报10月10日对本校的报道

■审核

江渝田

■指导老师

苏小洁郭少东









































鍖椾含澶у绗竴鍖婚櫌鐤戦毦鐥呬緥鐢锋у効绔ュ彂
1涓纭殑鐫″Э100鎼炲畾鎵撳懠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2so.com/hghyfx/3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