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萍:浅谈食品法规与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从事食品生产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依据食品标准与法规开展规范化的生产和管理,是食品工业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
相关食品安全法规文件高度系统化、信息量大,更新快,要想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全员须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这里我向大家简单介绍当下的食品法规与标准。
一、食品法规
食品法律法规是由国家立法机构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以加强食品监督管理,保障食品安全,防止食品污染和危害人体健康,通过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作出的决定,就效力而言,法律的效力仅次于宪法。年12月1日国务院42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另外还有些食品规章和地方法规,比如年10月1日实施《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并于年11月10日实施《关于广东省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的管理办法》等等。
我司作为在广东省区域的企业,不仅要遵守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发布的规章制度,还需遵守地区内规范性法律文件。
二、标准
GB/T.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对“标准”的定义: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
标准是作为公共资源来使用的文件,比如国际标准在全球范围内适用,国家标准适用于某个国家,地方标准只适用于某个地方,而企业标准仅适用于企业内部。标准是一种规范,本身不具有强制力,比如食品安全标准,其强制性质是法律授予的,如果没有法律支持,则无法强制执行。
《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安全标准是对食品中各种影响消费者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控制的技术法规,是中国唯一强制执行的食品标准,并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现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发布工作。
食品安全标准国家标准是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的底线标准,主要包括4大类:基础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检验方法标准。图示为食用油领域食品安全标准。
三、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关系
法规是根据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有基础性和本源性,涉及各个方面,在其管辖范围内是强制性的,有关人员有义务执行条例的要求。标准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由相关机构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涉及技术领域,其发行机构没有立法权,而是以市场为主体,以企业主导来制定,其强制力源于法规的赋予。
法规只规定了基本要求,具体要求一般通过具体标准来实现。标准反映的是“当今技术水平”,更新速度比法规快,能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标准是法规实施的基础,法规的实施促进了标准的实施,标准的制定考虑了法规的需要。
四、食品标准与法规的遵守
食品标准与法规的遵守,又称食品守法。是指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恪守食品标准与法规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食品法律法规的遵守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不但要求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承担和履行食品质量安全义务,也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享有权利。
现行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基本接轨,主要指标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覆盖了日常消费的所有食品品种,标准与法规文件系统内容庞大。年我国发布和实施的食品标准与法规有个,其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1个、国家标准69个、行业标准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62个、地方标准个以及个团体标准。
相关法规与标准会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食品生产企业需要明确生产链条中各环节食品安全职责和义务,确保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实施与运用,建立合规文化,倡导全员知法、懂法、守法,共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实施指南和操作规范,提升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的使用价值。
福裕华南
没时间解释了!
快长按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