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2016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宗油料生产能力,增加食用植物油有效供给,保持一定的国内自给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年)》。

引言:

油料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是食用植物油、蛋白饲料的重要原料。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养殖业发展,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油料生产能力增长缓慢,产需缺口扩大,进口增加,对外依存度上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和大豆进口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到40%,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国内油料生产能力,挖掘增产潜力,保持一定的自给水平。我国食用植物油构成中,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茶油占八成以上,种植规模占95%以上。大力发展这些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对于保障国内油料供给,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维护市场稳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全会精神、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了本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的原则,《规划》围绕油菜籽、花生、大豆、油茶四种主要大宗油料作物,通过打造核心产区,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支持政策等措施,着力突破生产瓶颈制约,引导各地抓好油料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规划基期为年,规划期为-年。

以下为规划中的区域布局与分品种分区增产任务:

从油菜籽、花生、大豆优势产区中筛选个生产大县作为生产能力建设的核心区。其中,油菜籽、花生生产大县年均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大豆生产大县年均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油茶种植重点区域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年)》确定的个县。根据年油料生产发展目标,分别确定核心区与其他区域的增产任务。

(一)油菜籽

油菜籽优势产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冬油菜产区、西南冬油菜产区和西北春油菜产区,在上述优势产区中,选择油菜籽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个生产大县作为核心区。力争到年,核心区油菜籽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万亩、万吨以上,占全国的73%和68%,分别较目前增加万亩、万吨。

1.长江中下游冬油菜产区。

包括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省及河南信阳地区。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冬无严寒,适宜冬油菜生长。上述省区耕地面积2.28亿亩,油菜籽种植面积万亩,产量多万吨,均占全国的60%左右,是全国油菜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产区。其中,10万亩以上的个生产大县播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分别占该区域的79%和74%。

该区域油菜籽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生产机械化程度低。适合机收的品种和先进适用的机具尚处于研究阶段,油菜籽机收水平低,收获主要靠人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二是缺乏早熟、高产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现有主栽品种生育期天左右,而双季稻区晚稻收获和早稻插秧间隔只有天,茬口紧张,油菜籽生育期不足,单产较低,冬闲田利用率不高;三是油菜籽播种、移栽、越冬和收获期易发生干旱、渍害和冻害等气象灾害,直接影响产量形成。

该区域油菜籽生产的主攻方向:加快研发、审定和推广适合机收的新品种和配套收获机械(具),完善机耕道等设施,方便机械田间作业,提升生产机械化水平;抓紧培育短生育期的品种,开发利用冬闲田;推广合理密植等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灌排保障能力。力争到年,该区域油菜籽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万亩、万吨以上,其中个生产大县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万亩、万吨以上。

2.西南冬油菜产区。

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等省(市),该区域气候温暖,有效积温高,空气湿润,云雾和阴雨日多,相对湿度大。上述省市耕地面积万亩左右,油菜籽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均占全国30%。其中,10万亩以上的个生产大县油菜籽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分别占该区域的64%和68%。

该区域油菜籽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除成都平原等地外,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山地,地块相对零碎,油菜籽种植比较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蓄水设施不足,排灌能力不强,丘陵地易遭受旱灾、低洼地易发生渍害。

该区域油菜籽生产的主攻方向:加强土地整治和梯田整修,建设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加快研究适宜机收的品种和适合当地特点的小型、多功能收获机械,完善机耕道等设施,提升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加强蓄排水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到年,该区域油菜籽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3万亩、万吨以上,其中个生产大县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万亩、万吨以上。

3.北方春油菜产区。

主要包括青海、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油菜生产为一年一熟制。该区域油菜籽播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均占全国8%,平均亩产约公斤。其中,10万亩以上的19个生产大县油菜籽面积万亩,产量65万吨,分别占该区域的59%和65%。该区域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少,昼夜温差大,适宜作物油脂积累和良种繁育,油菜籽也是该区域传统的经济作物,菜籽含油量、机械化生产水平、单产水平较高。

该区域油菜籽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灌溉用水不足,现有品种耐寒、耐旱性不强。

油菜籽生产的主攻方向是抓好抗旱、耐寒品种选育和推广,改进耕作制度,扩大种植面积;加强雨水蓄积设施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合理开发灌溉水源,提高灌溉保障率。到年,该区域油菜籽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万亩、万吨以上,其中19个生产大县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万亩、80万吨以上。

(二)花生

榨油花生优势产区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3省,常年播种面积万亩、总产多万吨,均占全国一半左右。平均亩产公斤,较全国平均亩产高1/4。

花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缺乏优质、专用、高油品种,花生平均含油率只有45%左右;二是由于用种量大(每亩20-25公斤),用种成本高,农民大多使用自留种,影响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此外,花生属于常规品种,种子繁殖系数小、利润低,企业育种积极性不高;三是花生大多种在瘠薄地,耕地质量较差,灌溉用水不足,旱灾频繁,抗灾减灾能力弱。

在上述3省中选择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97个花生生产大县作为核心区,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挖掘沙壤地等资源潜力,扩大种植面积;加强高产、高油、专用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提高商品化供种水平,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普及地膜覆盖、土壤培肥、机播机收等高产节本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和经营效益;加强节水灌溉、机耕道等田间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到年,核心区花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万亩、万吨以上,分别增加万亩、50万吨,占全国新增产能的1/4;其它地区播种面积、产量分别为4万亩、万吨以上,分别增加万亩、万吨,占全国新增产能的3/4。

(三)大豆

大豆优势产区主要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常年播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均占全国的一半左右。该区域与美国大豆—玉米带纬度相近,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人均耕地面积较多,户均种植规模较大,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大豆商品率较高。

大豆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旱灾频繁发生,影响适时播种和正常开花结荚;二是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到位率低,单产水平不高,混种混收问题突出,产品一致性较差;三是重迎茬种植比较普遍,病虫害较重。

在上述4省(区)中,选择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的61个大豆生产大县作为核心区,发挥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优势,通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快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推广以合理密植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推进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实行大豆玉米轮作制度,减轻重迎茬危害,扩大大豆面积。到年,核心区大豆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万亩、万吨以上,分别增加万亩、万吨,占全国新增产能的2/3;其它地区播种面积、产量分别为万亩、万吨以上,分别增加万亩、万吨,占全国新增产能的1/3。

(四)油茶

油茶栽植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云南、重庆、河南、四川和陕西等14省(区),年,上述省区油茶面积万亩,油茶籽产量万吨,平均亩产36公斤,其中江西、湖南、广西三省区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66%。

油茶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油茶新造林前期投入大、生长周期长,老油茶林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急需改造;机械化研发进展较慢,生产成本高。

按照《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年)》,湖南、江西、广西3省(区)的个县(市、区)为核心发展区,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广西7省(区)的个县为积极发展区。力争到年,重点区域内油茶面积达到万亩,产量达到万吨以上,新增产能万吨;其它地区栽培面积、产量分别为万亩、63万吨,新增产能44万吨,占全国的10%。

此外,在大力发展大宗油料作物生产的同时,引导和鼓励适宜地区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因地制宜发展芝麻、油葵、核桃、长柄扁桃等小品种油料生产,积极稳妥地扩大种植面积,改良作物品种,提高生产水平,多渠道增加油料总产量,实现油料供给多元化。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年)》全文。

新农业天使会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2so.com/yzhyyj/73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