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来源:农民日报
摘要:主要内容包括稻米、小麦、玉米、棉花、油料、食糖、大豆、奶制品、猪肉、禽肉、牛羊肉、禽蛋、饲料、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
稻米:能够实现自给进口基本保持稳定
报告指出,目前稻谷是中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中国稻谷产量于年突破2亿吨之后,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万吨;国内稻米市场价格稳中有涨;中国稻米贸易总体为净进口。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稻米总产量将保持稳定,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具体而言,水稻种植面积会保持稳中略减的趋势,单产持续提高。年,稻谷种植面积将减少到4.46亿亩(万公顷),单产将提高到公斤/亩(公斤/公顷),总产量将达到万吨。年,稻谷种植面积将减少到4.43亿亩(万公顷),单产将提高到公斤/亩(公斤/公顷),总产量将达到万吨。未来10年,中国稻米总消费量将保持增长。展望期间,口粮消费保持增长,加工消费略增,种子消费和损耗略减,消费总量增加。预计年大米国内消费总量万吨。未来10年,中国稻谷和大米价格总体将保持稳中有涨态势。
报告认为,由于中国大米贸易伙伴有限,进口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年中国大米进口万吨左右,比年增加60多万吨,进口虽有增加但幅度不大。
报告也提到一些影响稻米生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一是水资源、耕地、气候变化等自然条件因素。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总量短缺,加之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也使得极端天气造成旱涝灾害难以控制。展望期间,适逢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深入推进,在地下水开采较重的东北三江平原地区和南方重金属重度污染区,水稻种植面积有望得到合理控制。二是农产品价格和宏观经济调控等政策因素。稻谷托市政策将有可能进一步改革,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集中使用已经成为农村改革的方向,稻谷生产支持政策和价格托市政策都有可能改革。货币政策调控将更为精细化,大米加工领域将迎来一轮优化整合,从而会对大米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大米出口国政策和汇率等贸易因素。以泰国为代表的传统大米出口国积极去库存化,越南作为后来居上的出口国正在酝酿收储政策,也会对世界大米市场产生影响。当前,美国推出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汇率也连续下跌,这将导致以美元标价的粮食在名义上价格相对降低。此外,还有消费结构升级等其他因素。
小麦:生产主动调优产需基本平衡
报告预测,未来10年,我国小麦生产受水土等农业资源环境制约,生产区域将有所调整。
报告预计,未来10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将主动调减,年预计为3.52亿亩(万公顷),但单产进一步提高,预计年将达到公斤/亩(千克/公顷),比年增加18公斤/亩(千克/公顷)。小麦产量继续增长,预计年将达到万吨,比年增长2.5%。
在消费方面,报告预测未来10年将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年小麦总消费量将增至万吨,年均增长0.6%。其中,受人口持续增长带动,小麦口粮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年将达到万吨,年均递增约0.5%,在小麦总消费中的比重保持在67%左右;随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小麦饲料用粮消费增幅下降,预计年小麦饲料消费量约为万吨,占小麦总消费量的比例将接近14%;随着食品工业持续发展,小麦加工消费将持续增加,预计到年将达到万吨,年均增长约1.3%,占小麦总消费量的比例约为11.7%;随着播种和栽培技术进步,未来小麦种用消费量略减,预计将从年的万吨略降至年的万吨,年均降幅0.2%;随着烘干和仓储设施的改进,小麦损失率下降,预计年约为万吨,比年下降1.4%。
在贸易方面,报告预测未来10年小麦进口基本保持稳定。短期内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美国经济表现相对强劲,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承压,而国内价格将保持整体稳定,国际小麦价格将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预计年我国小麦进口将达到万吨左右,比年增加万吨。由于中国小麦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优势不明显,展望期内每年小麦的出口量将在20万吨左右,未来中国小麦贸易仍将维持净进口格局。
玉米:短期供应充裕中长期需求明显增加
报告分析,年,国内玉米面积继续稳中有升,全年玉米播种面积为5.56亿亩,同比增长2.1%;但干旱对玉米单产造成一定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公斤/亩,同比下降3.3%;总产.3万吨,同比下降1.3%,仅次于历史最高的年,仍为丰收年。消费方面,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玉米深加工产品下游需求不足,工业消费同比下降。饲料消费由于消费需求不旺、疫病、消费替代等因素影响相对低迷,增速明显放缓。食用消费和种用消费基本稳定,估计全年玉米国内总消费1.95亿吨,同比下降1.3%。
报告预测,未来10年,玉米种植效益仍将好于大豆、杂粮等竞争性作物,玉米种植面积仍将可能继续增加。但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矛盾将日益突出,决定了玉米面积增长空间越来越小,今后玉米面积增幅将明显放缓。同时,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深松、秸秆还田等一大批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品种改良、高产创建等增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玉米单产尚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今后玉米增产将主要来源于单产提高。预计年玉米面积稳中略增,若气候正常,产量将略有增长。未来10年中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将基本稳定,单产年均增长1.2%,总产量年均增长1.3%。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加上人口增长,未来10年,农村居民对畜水产品消费需求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玉米饲用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在经济增长及市场需求推动下,深加工玉米用量将恢复增长,但增速较上个10年明显放缓。食用消费和种用消费基本稳定。预计未来10年,国内玉米总消费量年均增速为3.1%。玉米进口总体呈扩大趋势,国内外价差明显将是进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国内较为宽松的供求格局将对进口形成抑制,加上关税配额管理机制的作用,玉米进口难以突破万吨的配额数量。
报告认为,未来10年玉米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随着气候变暖和极端异常天气频繁发生,玉米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不确定性将增大。美国燃料乙醇消耗玉米是否会出现新变化,将对未来国际玉米价格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波及国内市场。国际大豆等其他大宗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国际玉米市场。此外,人民币汇率变动、原油价格走势、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等也会影响国际玉米价格走势及中国玉米进口形势,进而对国内玉米市场产生影响。
棉花:生产布局调整加速市场机制作用凸显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将会下降,未来棉花生产布局将向新疆集中,内地棉区将明显萎缩。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预计为万亩,比年下降15.5%;产量为.2万吨,比年下降13.0%;国内棉花消费受纺织品出口增长受限、棉花替代品不断改进影响,难以恢复到千万吨的水平,展望期内中国棉花消费量预计将从万吨缓慢缩减至.7万吨,减少1.6%;国内棉花市场调控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未来棉花进口仍将保持较稳定的规模,预计到年中国棉花进口规模为万吨,比年下降14.8%;棉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国棉花价格将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国内棉花价格将与国际棉花价格保持紧密关系。
报告认为,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目标价格水平的调整对新疆植棉面积的增减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内地省份的补贴水平和补贴方式对长江、黄河棉区的植棉面积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技术因素的不确定性。机采棉推广的速度和范围将对未来中国棉花产业产生重要影响。三是涤纶短纤、黏胶短纤对棉花的替代。四是生物技术的应用。抗虫棉的应用为中国棉花产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产量、改良品质、降低棉花生产成本等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技术进步和成果应用,但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成果推广应用的速度取决于多条件的集成作用,这些方面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五是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城镇化推进和资源环境的制约。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等是影响未来棉花产量、品质的重要的不确定因素。未来城镇化推进和资源环境对中国棉花生产与消费的制约越来越突出。
油料:生产稳定食用植物油消费增速放缓
报告指出,年,我国油料油脂行业出现油料进口量大幅增加、油脂进减出增、国内外价格持续倒挂的新特点。预计未来10年,油料(含大豆)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单产稳步提高,产量稳定增加。随着油料价格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农户种植大豆、花生、油菜等主要油料的积极性稳定。木本油料在国家支持下预计种植面积稳中略增,但受耕地资源约束,增长空间将有限。预计年大豆、油菜、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和万亩(万公顷),较~年基期分别增长5.3%、2.7%和6.7%。目前我国油料单产水平与世界油料主产国相比还有增长空间,通过在培育选用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应用及田间科学管理等方面的改进,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油料单产水平。预计年,大豆、油菜籽、花生单产水平将分别达到公斤/亩(公斤/公顷)、公斤/亩(公斤/公顷)和公斤/亩(公斤/公顷),较~年基期分别增加9.9%、5.3%和7.1%。由于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单产稳步提升,未来10年油料总产量将稳中有增,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稳定增加。预计年,油料(含大豆)产量达万吨,较~年基期增15.1%,其中大豆、油菜籽、花生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和万吨,较~年基期分别增15.6%、8.8%和14.2%;年国产油料压榨食用植物油将达万吨,较~年基期增加83万吨,增幅8.0%。
在食用植物油消费方面,消费量稳中略增,但增速放缓,结构逐渐升级。未来10年,受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及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中国油料以及食用植物油消费将呈稳中有增态势。但受健康饮食理念和“反浪费”活动影响,未来餐饮用油消费增速有望放缓。展望期内,中国国内食用植物油总消费量年均增速0.5%,远低于~年间5%以上的年均增速,预计年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达到万吨左右。同时,预测食用植物油消费将呈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消费结构也将逐步升级。据测算,~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中,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花生油分别约占44%、24%、16%和8%。未来随着人们对消费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国家进一步严格执行食用植物油质量标准,棕榈油作为餐饮业和工业用油的搀兑油品,比重将有所下降;菜籽油和花生油的消费比重将略增;受国内玉米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玉米油产量不断增加,消费预计也将逐渐增加;茶籽油等木本油料压榨食用植物油有望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