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本好书一次给够你不止读书2013全

年底总结季,咱从头总结。一直有读者希望我做一个可以查阅的往期文章的目录。其实目录一直有,只是不全。

我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做“终极书目”就是在整理目录。现在年全年的目录出来了,只要收藏这篇文章,年不止读书的所有书评都可以一网打尽。

年我写文章推荐的书共47本。都在下面。你可以看到部分评论文字,如果想看更多,点击蓝色的书名既可以跳转到具体的文章页面。

来,收了这份迟到的礼物吧。

点击以下书名,即可跳转至具体文章页面。

···

《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海莲·汉芙

这样的故事因为跨越时间空间但最后却缘锵一面的遗憾成为永恒。读书人谁不希望有这样一家懂书爱书的书店,有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并且交流的掌柜?查令十字街84号,虽然现在的店面是一家酒吧,但仍然有无数从世界各地赶去的读者,想要更为接近的感受这个故事。

因为已经不存在,所以更加被怀念。就像每年的四月一日,大家都怀念张国荣,爱书的人们一代又一代,也一定不会忘记这一段深浅相宜的交往。

《日记九种》

作者:郁达夫

先问一个问题:你会把亲嘴,打手枪,开房都在日记里写出来吗?第二个问题:就算写出来,你会发表吗?

你不会,但是上个世纪的80后屌丝作家代表郁达夫这么做了。年9月,郁达夫《日记九种》出版,反响热烈,卖的比他的成名小说集《沉沦》还要好。

在日记中,郁达夫详细记录了他与王映霞相识相恋的过程,如果只是二十多岁的青年或许也没有多大爆点,但当时的郁达夫,年届三十,北京有妻有子,却在上海苦苦追求一名年轻女性,而且文字内容一贯的郁达夫——晦暗、颓废、纠结——对尺度放得很宽。

《日记九种》好看不只是因为作者自爆了自己的情史,更因为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个性,了解他的生活和思想,发现人性的隐秘和晦暗之处。

《威尼斯日记》

作者:阿城

《威尼斯日记》虽则叫着日记,但却并非真正写给自己的日记,这本书,本就是打算写给读者,要出版的。但即便这样,也不会有应付差事的气短感觉,反而淡然又深厚,是随口随笔的记录,没有郑重以待,闲笔闲事,更见性情。

东一榔棰,西一棒槌。这正是日记体的好处,因为知道是日记,所以对文字的完整性没有期待,更轻松的对待文本,作者和读者达成默契,写的闲,读来也得闲。急功近利是读不成的。

《爱你就像爱生命》

作者:王小波李银河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王小波和李银河的书信集,写得很肉麻。不过,肉麻和肉麻也是不同的,一种肉麻是恶心的肉麻,酸,比如那种天空云朵四十五度角形容词大爆炸式的写法外加谁也读不懂的诗;一种肉麻是被击中的肉麻,比如你听见一首特别的歌,看见一幅巨美的画,不知哪里漏了电,鸡皮疙瘩猝然落了一地。

肉麻是电流的表现形式,电流的发生在于真诚。

《猛虎细嗅蔷薇》

作者:韩松落

《为了报仇看电影》是一本普通观众写给普通观众的书,一次普通观众间的对谈,与电影相关,却也不只是电影。也谈时代、谈历史、说八卦,甚至各种细小的由影像勾摄出的情绪。是通过电影来回望生活。

除了“向庸常的生活报仇”之外,在《为了报仇看电影2》中,作者韩松落给出了更为细致的答案,他说,因为“电影让人生加速,让时间在各种情节、经验、景观中变得浓密,而不是那么荒芜和漫长。”

《刀与星辰》

作者:徐皓峰

徐皓峰有自己的武术观、武林观,武术和电影两边都是真材实料,所以写起武侠电影的评论来,底气足,有见解。

这本书评论了这些年大陆比较重要的武侠片,但影评和影评是不同的,不能因为看多了豆瓣电影条目下的评论,就认为电影评论就是短平快,要不然就是学术期刊上的枯燥乏味相。

看这本书,可以做好被小规模洗礼的准备。看木心《文学回忆录》,有这种感觉,他的眼界宽广,站得高看得远,说出来掷地有声,喜欢下断语,但不拖沓,斩钉截铁,让你不得不相信。也如木心,金句不断,像野游渡海,一波一波的警醒你。

《我的阿勒泰》

作者:李娟

说李娟的文字好,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就像你说董桥写的真是好,大家都说,是啊,是啊,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好。董桥是要求读者的,他的文章拒绝低俗肤浅,有着一种典雅郑重的贵族气味,这种味道有点像老旧房子里的尘味,如果你不能欣赏它,就容易被它呛着。

李娟的文字不是这样,它不要求任何人,它自由(董桥的文章像给捆住了一样),像天边一棵树,长在那里毫不在乎,但你一看见它就要惊呼:太漂亮了。这漂亮来自直觉,文字的直觉,是不需要解释的事情,有些人写起东西来就是有那么一股灵气,任何理论也无法捕捉。

  

光有这股灵气是不够的,容易耽溺在细节、情绪、自我和文字中,不是不好,只是狭小了。幸好李娟还有幽默,幽默打通关节,活络血脉,文章满身的精神,从头到脚都好看。

《阴翳礼赞》

作者:谷崎润一郎

这是一本32开的小书,薄薄一百七十几页,披着象牙白与青绿色对照的封面,素朴大方,小巧可爱。翻开书页,里面的纸张也很舒服,虽不懂得纸的分类和名目,但这纸摸起来有微微的阻力,“蓬蓬松松,光静温润”。

谷崎润一郎特别注意东西文化在生活细微之处所体现出的不同趣味和喜好,虽也承认西方文明占了主流,现代科技带来方便快捷,不过接受归接受,对于东方的美学趣味,仍要不遗余力的大大的赞颂一番。整本书,都是在赞颂阴翳之美。关键是他写得美。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作者:易社强

西南联大,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当年抗战时期,往南撤退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而成。这几年,这个已经消失了六十多年的老学校渐渐火了起来。本书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联大校史,也是去年各媒体评选“十大好书”。

这本书好,不仅在于作者(作者是美国学者易社强,是联大的荣誉校友)用情很深,更因为功夫下的深。只要看看书后附录的多位采访名单和长达八页的参考文献就知道了。如果你对民国时候的人物感兴趣,对那个战争时代的教育感兴趣,对大学和大师感兴趣,对我们的未来和过去感兴趣,都不妨找这本书来看看。

《九栋》

作者:邹静之

《九栋》是一潭深水,一座60年代的童年,它像小学课本里的那只甲虫,被油脂包裹成了琥珀,在时间的另一岸闪闪发光。我总是嫉妒这些人,他们将早已沉入潭底的旧时光记得一清二楚。我不行,我过得太马虎,即使请来巫师,天神下凡,我吐着唾沫浑身乱抖,也无法泅入潭底,也许是水太深也许是我水性太差。

《追随她的旅程》

作者:路内

《九栋》有一层黑色底子,像冬天喝冰镇可乐。《追随她的旅程》不是童年,再往后一点,到了情欲勃发世界动乱的年龄。我也嫉妒这些人,因为一年又一年,我平静的好像死了。我在梦里大闹天宫,无法无天,醒了之后刷牙洗脸。我失败的像一只被钉在墙上的死蚊子,堕落的都没有尊严。

《追随她的旅程》写的很真又很假,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小混混,哪有那么多打架斗殴时代嬗变全让你碰见?不过那里面的青春,却真的好像活了,勾引你想起无聊的日子。无聊是个伟大的词汇,它概括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

《西夏旅馆》

作者:骆以军

《西夏旅馆》是一本可以反复重读依然觉得触手如新的小说。

它不是一条有着清晰流向的河,不是一段可以找到起点与终点的路,不是一个有着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的具备传统叙述技巧的故事。它更像是一张热带雨林里幽僻叶间悬丝而下的蜘蛛不徐不缓吐出的八卦网,像暮春时节的老蚕带着桑叶腐烂气味的作茧自缚,像动物世界里赵忠祥老师配音,出没在白人庭院草坪下的某种啮齿类动物精心打造的潮湿黑暗的地下迷宫。

这是一个用文字交织而成的梦境,没有开始结束,把这本书削掉一半,不会损害它的完整,续写三十万字也不让它显得拖沓,它是一个没有形状体积不占有时空痕迹的如同迷雾般可以穿越和塑性的物质,一种梦境结构。这种梦境结构使整个小说的故事像一面跌碎在地面的反光明镜。

《怨女》

作者:张爱玲

张爱玲只是觉得她好,可是总不能读很多,像是在大书店里逛,东瞧西看心里满满的,呆久了却要头昏,眼睛和脑袋都不够用。

张爱玲的小说大抵上都是偏向于人物的,情节么,当然是有的,但好像又没有什么。她最厉害之处莫过去对人物心理深入细致的描摹,简直连最细微之处,也许只是一转念的想法,都被她抓的牢牢,一字一句钉在了文章里。她的雷达所搜索的范围比一般人广阔得多,那些最琐碎的细节,在她的雕琢之下,也丰富顺眼起来,加上她最著名的各种贴切又奇异的比喻,使得文字本身过于抢眼,倒把情节给挤到边上去了。

《百家姓》

作者:杨葵

全书收录文章五十篇,写了五十个人,都是小李小黄,老杨老唐这样的题名,听起来就像生活中你身边的那个他和她,也像是别人在叫你,中国人的这种称呼,真真是既熟悉又陌生,总是在两个人之间隔了一层,而这一层相隔,才能拉开距离,看的清楚。

书里其他各种人物,小字辈的大多积极进取,老字辈的便要寻求解脱,50个人50种人生,构成的只是整个现实生活中渺小的一个角落,却依然可以反观我们这个时代的样貌,是荒诞还是残忍。但回到每一个真实的个体,总是有温情,可有时候,却撇不开无奈。

  

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书皮上那棵隐隐绰绰的小树。各自在别人的生活里留下痕迹,同时被其他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一盆浑水,任你去打捞。

《金蔷薇》

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

一个老清洁工。他给一个年轻女孩做了一朵金蔷薇,后来他死了,那个女孩并不知道。一个文学家买下了这朵蔷薇,记下了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大致而言,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做了一件美丽的事,而对方并不知道。《三体》里云天明送了一颗星星给程心,而程心却正要劝他去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那个女子毕竟还写了一封信,而夏米到死也没有将蔷薇送到苏珊娜的手上。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文章的最后,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用那个文学家的口吻,为这本书拉开序幕:我们,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拢,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者长诗。终究,这是一本关于写作的秘密的书。

《出梁庄记》

作者:梁鸿

《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2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他们的故事,也就是我们的故事。他们之中有拉三轮出苦力的,也有摆小摊做生意的,有白领、精英,有算命者,有老板,他们生活在全国各地,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牵挂,就是梁庄,每当梁鸿问道他们是否想回去时,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会,会回去,但不是现在。

农民进入城市,但并未被城市接纳,甚至他们自己也并不想留在城市,他们是互相排斥的,但却不得不在一起。

整本书,写的是我们媒体报道中常常出现的对象:农民工受歧视、户籍问题、城乡二元化对立、留守儿童问题、富士康、污染问题。几乎,所有梁鸿所描写的故事都曾在电视或网络上出现过,但从未出现的这样具体和细微,没有以一种如此贴近的状态呈现过。

《娱乐至死》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如果说印刷机控制的时代是“阐释时代”,电视控制的时代叫“娱乐业时代”,那么,或许互联网时代的别称,就是“碎片时代”。你确实可以获取信息,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但是,更多的信息在你通往那个有用的信息的过程中打扰你,介入你。并且变得支离破碎。

  

网络还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它的交互性。这个东西为我们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如你所知,在网上,是不可能,绝不可能有严肃的公共讨论存在的。原因之一是这种严肃的讨论气氛被电视摧毁了,另外便是网络通过电脑屏幕这样一个媒介对内容的控制。其中重要一点是,网络连接了个人,将其笼络入大众的一员,众所周知,大众是不会思考的。

  

对于电视的强大以及印刷术的式微的担忧,更是对一种逻辑分析、独立思考能力退化的担忧,波兹曼的态度是悲观的,希望我们注意赫胥黎的警告。

《扪虱谈鬼录》

作者:栾保群

这几天看栾保群老师的《扪虱谈鬼录》,又生发了我对于鬼的一点兴趣。这本书,从名字便可看出,讲的是鬼,不是故事辑录,而是正儿八经的谈,谈溺死鬼,吊死鬼,谈伥,谈僵尸,谈鬼要不要吃饭,鬼会不会死,阴间有哪些景观,归煞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谈冥界的生死簿籍,鬼的户口问题等,好像一本鬼知识指南,却又不是教科书的味道,而是瓜豆棚下喝茶时的闲谈,有文人雅趣,却不酸腐,实在是了解鬼世界的好材料。

  

作者博闻强识,对于古书中的各种鬼故事颇有研究,典故信手拈来,很令人佩服,虽然这鬼的知识看起来毫无用处,但无用之用,未尝不是最有用的呢?这看似禅理的话,其实毫无深意,不过是对作者的佩服和感谢,让我得以一窥古代中国的鬼事。虽则说的是故鬼,作者笔锋一转,也常带到今事,读起来辛辣有趣,并非学究文章。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者:雷蒙德·卡佛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雷蒙德卡佛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共17篇小说,都很短。

我喜欢他的风格。他的故事不同于一般的小说有开头发展经过高潮结尾,大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故事从何展开,也仿佛没有感受到高潮,它更像是一锅温水,慢慢煮,慢慢煮,然后就没有了,你几乎得不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会寻到什么主题意义,大多时候,我们读这本书就像书中的人物一样,变得无力感十足。

这是一本灰色的小说,它讲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作者:冯唐

冯唐爱用短句,写起文章,像机关枪扫射,频率高,词与词之间间隔短,目不暇接,满眼繁花,甚是好看,这是色。我相信文字也是有味道有口感的,你尝一尝冯唐,一咬一口,咯嘣脆,爽歪歪。是酸萝卜腌的正好的时候,不塌不软,咬在齿间汁液溅开,有力量感。

是的,力量感,是劈头盖脸,枪林弹雨,斩钉截铁,让你沸腾。

他的不好,首先也体现在他的文字上。比如他文字被人称道的汁液感,也就是那种经常拿性和姑娘说事的部分,一看新鲜,二看好玩,三看四看就会腻了。其次,文章生硬不流动。最后,自恋。自恋不是不好,写文章的人都自恋。不自恋,谁费那么多劲一笔一划,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写下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字,都自恋。但冯唐先生,自恋到有点自大的地步,失了可爱。

《淡江记》

作者:朱天文

我看这本书首先受震动的地方,是朱天文毫不掩饰的雄心,而且说得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像是真要文学一统,天上地下都是她的光芒。我看到这些地方总会有些别扭,甚至是害羞,为朱天文害羞。怎么能说这种话呢?就算心里有怎样的宏图伟业,要干一番怎样大的事业,是可以这样随时随地表心迹的吗?

这是没被污染过的声音,天真浪漫,满口的大话,可是心诚意切,读起来反而会被感动,进而百分百的相信。这种声音,在海峡的这一边,我似乎从来没有听到过。甚至,我自己,也耻于表达抱负。一不自信,不敢向天下宣布,若日后不成,受人以柄;二则空口白话太多,以至于你一说,反而像假的,不如不说。总之是被束缚住的。

再就是朱天文的文。落到细处是她的词语和句子。她好像会变魔法一样的把汉字组合的我从来没有见过。好像另一种中文。

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一定要天真,并且自信,而且没有受到什么恶意的嘲讽,或者“为着你好”的劝告,要打开天辟地便是如此元气淋漓的活着,才能够。

《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作者:海桑

我喜欢诗集的前半部,那些   

朱天文说,“生活当中,不知有多少这样一刻,想留留不住,像京戏里紧鼓密锣碰锵一停、亮相,像抽刀断水——水更流。我非常悲哀地发现,稍纵即逝,除了提笔,几乎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留住。若有所谓写作动机,或者我为的就是这个。”

且把记忆煮作粥

《深夜食堂》

作者:[日]安倍夜郎

在《深夜食堂》这部漫画里,我们看到的也不仅是一个开饭店的老男人和他的食客,而是在午夜食堂这个空间里,一连串小人物的故事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妈妈的味道,前任的味道,初恋的味道,我们用食物确定回忆和自我,故事不用复杂,但因为有了时间的参与,而变得温情脉脉,并且略带忧伤。

我们都活在故事中,经历故事,讲别人的故事,也被别人讲进故事。

听,静海深流

《平如美棠》

作者:饶平如

看《平如美棠》,就像看大海。每一滴海水,都是平如的记忆。他已年过九十,却用用图画和文字改写山川地形,一笔一笔从冰封的记忆之山引下溪水,而下,而下,遇见青草,遇见泥土,遇见另一条溪水,汇聚成河,成江,泥沙滚滚而下,终于平缓、开阔,入海。

平如说,“对于我们平凡人而言,生命中许多微细小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缘故地就在心深处留下印记,天长地久便成为弥足珍贵的回忆”,这些回忆如静海深流。再静的海,底下都藏着你所不知的暗涌。

穿越大吉岭

《罗摩桥》

作者:郑宸

这是一本旅行小说,纪实成分很大,戏剧性不重,也就是说没有什么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的故事,但却充满小的邂逅和感受。娓娓道来是这本书的基调,起落不巨,却容易把人带进去,跟着作者的脚步,将印度好好打量行走一番。

大概文字本身便自有其魅力。作者的文字不是现今中国文学大佬们那种大叙述下的郑重和奇崛,也不是80后以来青春文学形容词工厂式的自哀自怜,而是一种散文式的语言,这种散文书写,又不同于那种简洁到纤尘不染的高雅文章,倒是浸入生活的浑水里,有尘土烟火味的现世体验。而且,他的对话写的很好,直接,临场。

《周作人》

作者:余斌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8

《周作人》是余斌年出版的一本小书,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在《新版题记》中他爆出“内幕”,解释了这本书之所以“小”的缘由:原来当年写这本书,是受江苏文艺出版社相邀为“中外名人传记丛书”所作;而这套丛书是专为中学生设计,编委早已把选题定好,规矩没有太多,唯一一条,字数限定为十万字。所以无论如何,这本书也写“大”不了。

虽然和钱理群先生的《周作人传》相比,体量上小了很多,但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周作人的入门读物,这本书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它不像某些传记,材料虽然多,但大片的引号扫射,你还没进入传主的世界,头就先晕了。删除冗余的内容,再配上平白淡雅的文字,流畅自如的叙事,倒真是和周作人很相宜。

《好人难寻》

作者:[美]弗兰纳里·奥康纳著於梅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1月

阅读奥康纳是一种全新体验,震惊,充满疑问。震惊之处首先在于她小说中怪诞且凉飕飕的故事,它们看似平常,缓慢进行,但总在某个时刻趁你不注意而发生意外,收录在《好人难寻》中的十篇小说,没有一篇不让人感到夏季午后山雨欲来的压抑氛围。

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曾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我想,我们就好好享受奥康纳作为魔法师的一面吧。

《陈年旧事》

作者:叶兆言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5月

叶兆言自言从小喜欢历史,又是名人之后,可以成文的素材当然不止小说,于是,专栏结集,《陈旧人物》于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关于一众民国人物的散文二十九篇,所谈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也有苏青、张爱玲,还有闻一多、朱自清、吕叔湘,齐白石、张大千也不再话下。光从这些名字,就可看出作者学识之杂之博。

《陈年旧事》与《陈旧人物》大致相同,是续集。翻书一看,如入盘丝洞,一张网上,可都是人物,一一串起,都是牵连。作者就顺着这些关系一个一个往下说,看者如我除了看个故事,混个脸熟,也不得不赞叹一句:你们都认识!不,你们还都是一家人!

《考工记》

作者:周成林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出版年:-8

《考工记》于年8月由海豚出版社出版,书不厚,仅有五万字。此书是周成林的第一本著作(他已出版好几本译著),仅凭本书,周就被提名为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虽然最终获奖的是《出梁庄记》的作者梁鸿,但周成林终于被更多人知道了。

  

《考工记》是周成林的部分散文结集,十篇,篇篇关乎自己。《乱云》、《杀父》写父亲,《残云》写外婆,《晚春》写祖母,《我们要爱母亲》写母亲,《暖灰》写伯父。周成林在文字中梳理他和亲人们的关系,除了母亲,亲人大多已经离世,但他的文字里,很少有温情,很少有忆旧文章常见的虚假的温馨,他的文字冷静而克制,不疾不徐,一一写下一辈子醉酒不可自拔的父亲,到现在仍不喜欢的外婆,和外婆一样暴躁的母亲,最亲近的,默默忍受一生苦难的祖母,和小时被视作父亲的替代而后与他们一家疏离的伯父。

《众声喧哗》

作者:王安忆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1-1

看这篇小说,首先被王安忆的气度震慑,不怒自威,写的沉着,多可贵呀。然后是文字,词语组合繁复多样,并且精确,连成句子是一句接着一句,哗哗啦啦的顺流而下,进入河床,时而密集,节奏快,那是遇见河底下的石头了,时而慢下来,缓下去,那是到了平原,河床走宽了。然后是结构,前面引述的两段是开头,开了头欧伯伯一出场,节奏感瞬间加快,就像电影刚开场来一些缓慢的长镜头,接着背景音乐一起,咔咔咔的闪回,人物声响嘈杂渐起,故事背景一一交代,剪辑也干净漂亮。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各个丰满立体。作者用语言织成的这张网把现实隔绝开,你读进去,就要沉下去,沉下去,就会感受到那种与现实决然不同的时光体验,这或许就是读小说的乐趣吧。

《暗时间》

作者:刘未鹏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7

整本书的主题,或可总结为四个字:学会思考。扩展开来,则是:学习思维相关的学科(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等)如何能帮助我们进行更好的判断、决策、学习、记忆和生活。

整本书的内容之前都在博客发布过,类似这样的博文结集向来不少,但大多质量不高,因为沾了网络作文的气息,放到纸张上看,总是怪怪的。不过《暗时间》没有这种问题,刘未鹏的博客更新了好几年,但一般一月不过两三篇或者更少,这种数量上的牺牲正是为了能够让每一篇文章都言之有物,不是泛泛之谈或者纯粹的碎碎念。

《失落的优雅》

作者:阮义忠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年:-8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开始拍照的阮义忠几乎走遍了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当时他受雇于《家庭月刊》杂志,以游记的方式每月向读者介绍一个台湾值得郊游的去处。很多他曾经走过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但直到年,阮义忠在《南方都市报》开设专栏,才开始写下拍摄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专栏写完,正好成书一本《人与土地》,而这本《失落的优雅》,亦是此种回顾的延续。

照片中的时空和现在不同,虽然都是台湾,但是那个经济起飞初期的台湾,那个现代化还未完全触及乡村,人与人、人与土地的关系仍然循从古制,安静、平和、缓慢但温情的台湾。

在这些照片里,你可以看到那些粗放农业时期的工具,看到渺然的大海和大海前被太阳烈照的真正悠闲的人,可以看到奔跑的孩子,正在走动和生活着的人,他们的世界,你还可以看到时间的痕迹,感受到照片的温度,所谓的人文气息。

《春天在哪里》

作者:阿乙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年:-5

从《灰故事》崭露头角,到《鸟,看见我了》技惊四座,再到《下面,我再干些什么》尝试长篇创作而陷入泥潭,然后到这一本《春天在哪里》。阿乙在小说的原野里突围前进,有占下山头的时候,也有茫然四顾不知前路的时候,但重要的是,他一直在写,并且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阿乙不厌其烦的描述着小镇上的奇闻怪案,挖掘普通生活中阴暗的深渊,某些时候,你能读出和苏童、毕飞宇相似的味道,但是苏童是潮湿的,毕飞宇是干燥的,而阿乙的故事则像夏天的阳光所遗漏掉的,挂在某处已经破败房屋梁架上的蜘蛛网,明明是夏天,但这里发冷,层层叠叠,但分明有可循的足迹。

能够搭建起这一座座屋子的是阿乙的文字。不得不说,阿乙的文字感极好。什么是文字感?这只是我胡诌的一个词,说白了就是他总是能写出特别漂亮的句子。他的句子是碎的,每一个句子都有豁口,一句连着一句却牢牢咬合,形成强大的张力。他总能写出让人拍手叫绝的比喻,但有时候,这些句子会喧宾夺主,抢了小说本身的风头。

《悠游小说林》

作者:[意]安贝托·艾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俞冰夏

出版年:-10

这本书是由安贝托·艾柯在美国哈佛诺顿所作讲座的六篇演讲稿汇集而成,该讲座自从年开讲以来,每年都会邀请当今世界上著名的作家和学者,给他们六次演讲的时间,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我们熟知的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博尔赫斯的《论诗艺》等等,全都出自诺顿讲座。

艾柯将小说隐喻为森林,而我们阅读小说,正如穿越森林。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探讨了小说之林的建造者——作者,和小说之林的穿越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是怎样达成默契的。然后,他又将话锋转入技术层面,讨论“语言的迂回”和“时间”概念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最后,他着重探讨了小说和现实的边界,以及当有人把这种边界模糊化之后会发生什么。

总而言之,博学的艾柯老师通过这六次讲座带领我们认识小说之林的各个方面,最后导入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这个问题。

《天真的和伤感的小说家》

作者:[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彭发胜

出版年:-9

和在上一篇里提到的艾柯的《悠游小说林》一样,这本书的内容同样来自于作者在哈佛大学诺顿讲座所做的演讲。不过,细看之下,它们的区别颇为明显,艾柯的书籍更为理论化,而帕默克的这六讲内容则以自身经验为本,谈论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以及他是怎样理解它们的。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收场白》里,作者提到了本书的目标:探索小说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小说家如何工作,以及小说是如何创作的。也就是说,他不仅仅







































白癜风能不能治得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2so.com/yzhyfx/6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