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江南大学恢复校名二十周年系列:江南大学历史上曾使用过的七枚校徽
江南矿工搜集整理
校徽是学校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校徽彰显的精神和力量将激励江大人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为早日实现“江南第一学府”的全面复兴和轻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多学科协同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为实现轻工强国的中国梦想做出江南大学的贡献。
江南大学校徽发展演变的历史,既是学校标志系统本身的完善与发展,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不断凝练和优化的生动写照。一枚校徽往往蕴含着学校发展的历史,体现了办学理念,展示着学校特点,校徽使在学校工作过的老师、学生拥有了身份的认证和强烈的归属感,同时它也成为伴随我们人生工作、生活上的一段美好回忆的见证。江南大学,从年在无锡太湖边建校,到年私立江南大学和国立南京大学创办食品工业系,到年五校食工合并成立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再到年东迁,年初复校祚,年三校合并,从最初的江南大学算起已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历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江南大学都有自己颇具特色的校徽,让我们一起回到太湖边、后湾山、梅园、社桥、青山湾、蠡湖畔、四牌楼、西山、龙山,跟着老校徽回顾学校七十余年的辉煌校史。
欢迎留言讨论您与江南大学校徽的那些故事。
一、私立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创建之初并无校徽。年学校两周年校庆前夕的10月14日学校发表文告,公开向校内外征集本校校徽、校旗。征集过程、备选方案、最终确定以及选用校徽的含义、校徽的设计人等,目前已无史料可考。但流传下来的一枚锈迹斑斑的老校徽仍能全面展示七十年那段不凡的岁月,主体图案和现在校徽的主体图案完全一致,也是船和波浪,是由航行在太湖上的一艘帆船的俯视图构成。
校徽正上方是帆船俯视图,也像一轮初升的红日,红日中间是阿拉伯数字“1”,下方两边是帆船乘风破浪后的两波水纹。两波水纹又如一本翻开的书,又像张开的手臂,托起升起的太阳。私立江南大学作为当时江苏省(包括南京特别市,不包括作为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的国立政治大学)仅有的四所综合性大学,数字“1”可理解为江南大学有志成为“江南第一学府”。该校徽反映了学校的地域特点,迎合了当时的形势,这很可能是学校历史上第一枚校徽。由于当时校徽流行三角形,我们现在仍然可以见到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校校徽圆环内主体图案仍为三角形,所以江南大学也发行了以校名标准字体为主体图案的三角形证章供师生佩戴。同期的其他证章还有镌刻有江南大学标准字体的圆形证章、毕业纪念章、治蝗纪念章等。
年,当时刚刚成立的无锡大学为纪念荣德生先生创办江苏南方有史以来最早一所综合性四年制本科教育及具有开创意义和远见卓识的中国最早的食品工业系和工业管理系的历史功绩,向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原江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荣毅仁同志申请更名江南大学。更名后的江南大学恢复以老江南大学校徽作为自己的标志(详见四)。
二、无锡轻工业学院时期
年,国立南京大学和私立江南大学创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食品工业系,两大食品工业系师生构成了第一届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师生总人数的75.8%,是年院系调整形成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的主体和基石。被称南工食品系四大教授或八大教授的主要学者,绝大多数来自于国立南京大学和私立江南大学,其中就有私立江南大学教授朱宝镛和沈学源。其他如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的相关食品系科相加共19人,而复旦大学食品系科的师生遵从自愿原则,多数跟随复旦大学农学院迁往东北(即现东北农业大学),迁往南京的总共5人。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在原江南大学教授朱宝镛、沈学源、钱慈明等人带领下,回到江南大学的发源地无锡市。因江南大学老校园已被新政府收为国营太湖饭店,新成立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借原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后更名为私立中国文学院,院系调整合并入江苏师范学院,即现苏州大学,年在台湾复校,即现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桥校园办学。
由于大学最早起源于西方教会学校,而校徽则具有强烈的西方背景文化和宗教色彩。中国高校在民国时期也多是模仿借鉴西方校徽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大多具有西方风格。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校校徽的发展进入了长期的停滞期。新恢复成立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在年至七十年代末近二十年间是没有校徽的。当时其他学校比较常见的学校校志都是由校园标志性建筑简影化或线性化形成。如北大的白塔、未名湖、南京工学院的中央大礼堂、复旦大学的相辉堂、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等。直到恢复高考,国家教育大会召开和全面政策的开放,无锡轻工业学院也有了自己的第一枚校徽。校微的主体图案是WuxiInsituteofLightIndustry的首字母ILI,三个字母又进一步设计为Wuxi的W,外圈配以绶带。绶带跟目前中国校徽主体图案的圆环类似,是西方高校校徽最常使用的辅助标志之一。无锡轻工业学院的第一枚校徽也具有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学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针,与向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当时主要指欧美等先进地区)学习的潮流相合,如八十年代的北京大学、哈尔滨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工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等高校均采用的是校名英文缩写经抽象组合为某种含义的诸如主楼建筑、齿轮、太阳等。无锡轻工业学院这一标志被广泛使用在学校校志、笔记本等印刷品上(详见七、其他)。
三、无锡轻工大学时期
年5月,中国轻工总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同意无锡轻工业学院与无锡轻工业学院纺织分院联合办学,并统一使用无锡轻工业学院校名。年3月9日,中国轻工总会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同意无锡轻工业学院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的通知”,由赵朴初先生为无锡轻工大学题写校名。年11月23日,无锡轻工业学院举行中国轻工总会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建无锡轻工大学暨无锡轻工大学揭牌庆典,英文校名则由WuxiInsituteofLightIndustry改为Wuxi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无锡轻工大学因此启用了新校徽。新校徽由英文校名首字母WULI线性变形而成,从图案中可以看出U、L、I等字母,并由这些字母组成W,代表学校的发源地和所在地江苏无锡。跟现在的江南大学组要以圆环形展示不同,这一校徽主要以主体图案进行标示,较少看到在外面加套圆环的。
四、市属江南大学(江南学院)时期一
年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无锡市筹建无锡大学。年7月1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无锡大学更名为江南大学,这一时期被称为(市属)江南大学或江南学院发展时期。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江南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按照当时教育法关于学校规模及校名的规定更名为江南学院,但特批将江南大学作为保留校名,批准在学校建筑物和宣传中继续使用江南大学校名。因无锡大学更名为江南大学的决定,得到了荣毅仁同志和老江南大学师生、校友的认可。根据教育部有关校史的规定,新江南大学是老江南大学的复办,是老江南大学校史的延续,与同时期暨南大学、湘潭大学等复办后以原建校时间为建校时间一样,新江南大学延续了江南大学的校名和校祚。新江南大学在充分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恢复使用老江南大学校徽,并对老江南大学校徽复制、上色。江南大学在五十周年校庆期间还有使用JNU三个字母组合变形作为标志的证章、刻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详见七、其他)。
五、市属江南大学(江南学院)时期二
除了以上校徽,江南学院还有另外一版校徽,广泛用于纪念章、校志、建筑物及印刷物上。相信很多老江南大学的校友不会陌生。
六、新江南大学时期
年无锡轻工业学院和江南学院等三校合并组建,并恢复江南大学传统校名。在新的办学形势下,原有校徽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已不足以涵盖和体现学校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经过广泛征集意见和反复研讨,并经校党委和校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确定了年版的新校徽。
新版校徽为双圆套圆形徽标,主体造型宛如勇往直前的帆船,象征奋进开拓,自强不息;又似一座高山,象征肩负攀登科学高峰、认知宇宙万物、探索未来世界的历史使命。标志下部卷动的波浪形似一摞书籍,体现“笃学尚行(励学敦品),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校标的标准色为“江南绿”,象征学校事业发展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学校《章程》还明确规定校徽辅徽以校名英文首字母“J”为设计源。
新版校徽的设计既体现了学校厚重的历史和精神文化,又寓意学校“发源太湖,轻工特色,立足无锡,面向江南”的鲜明地域特色和学科特征。
我校创办人荣德生先生曾经说过:“在湖滨办大学最为理想。”这是他在年与辛亥革命元老、我校第一任董事长吴稚晖先生一起游览太湖时提出来的。31年弹指而过,荣德生先生于年在无锡太湖边后湾山上亲手创办了私立江南大学。后经世事沧桑、分拆调整,并先后在年以国立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和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为基础创建的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东迁无锡故地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年无锡大学更名为江南大学、年三校合并组建新江南大学等方式重建。无锡人民向以太湖水、后梅山为无锡之重要标志,我校校徽上端为山(后梅山),下端为水(太湖水),以寓意我校办学之源头太湖边之后梅山,以示不忘荣德生先生“实业救国、教育兴国”之办学初衷和我校学脉一脉相承、渊源流长之意。
校徽下方三条曲线,既象征我校最早办学可追溯至年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三曲线象征三条江水,即三江师范学堂),又象征我校三大源头——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和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三曲线接连不断、合三为一)。
我校于年1月由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三曲线接连不断、合三为一)合并组建,并恢复江南大学传统校名。三校如同一层层垒土,共同构成新世纪江南大学这座宏伟巍峨的大山(上半部)和伟大光明的学习殿堂。
七、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时期
自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调整至南京工学院,到南京工学院食品系东迁,总历时五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是无锡轻工业学院的重要发展时期。南京工学院是由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独立成院,在年前一直以南京工学院的创办时间为建校时间。在这三十年间,南京工学院并无校徽,多是以中央大礼堂和校门剪影作为标志。南京工学院复更名后将校史上溯到国立东南大学,继而上溯到三江师范学堂,恢复使用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的校名、校徽和校训。我校校训的后半阙即来自于国立东南大学,作为对学校源头之一的纪念。恢复政策后,东南大学先后以DNU三个字母组合为中央大礼堂、中央大礼堂+SEU、以国立东南大学三角形证章为主体图案等三版校徽。
校徽是学校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校徽彰显的精神和力量将激励江大人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为早日实现“江南第一学府”的全面复兴和轻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多学科协同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为实现轻工强国的中国梦想做出江南大学的贡献。
八、其他
江南人永远的先生——丰碑系列
荣德生:民族实业家、教育家,江南大学创办人
荣毅仁:国家副主席,江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江南人永远的先生——院士系列
钱穆:中央研究院院士,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顾毓琇:中央研究院院士,江南大学理工学院兼院长,“江南第一学府”题写者
吴稚晖:中央研究院院士,江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
金善宝: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南大学农学院院长
杨惟义: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钱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南大学名誉教授
秉志: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注:江南大学现有全职院士三名
江南人永远的先生——先贤系列
顾惟精:江南大学副校长、理工学院院长
秦含章:中国发酵专业奠基人,江南大学农产制造系主任,最年长校友
朱宝镛:中国发酵学创始人,新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主任
唐君毅:江南大学教授、教务长、前交通大学教务长、总务长
章渊若:江南大学首任校长,前国立劳动大学校长
牟宗三:江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哲学家、哲学史家、新儒家
骆美轮:江南大学教务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陈陵:江南大学训导长;著名体育教育家;
毕仲翰:江南大学副教导长,合肥工业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朱正元:江南大学教授、理学院数理系主任,物理学家
韩雁门:江南大学教授、农学院院长
郭守纯:江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农艺系主任,江西农学院院长
李笠:江南大学教授、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江南人永远的先生——泰斗系列
李炽哉:中国色织学泰斗,江南大学教授
王昶:南京工学院首任食品工业系主任,化学工业和油脂专家
沈学源:粮食食品科学专家,江南大学教授
向瑞春:食品科学专家,江南大学教授
黄本立:南京大学食品专业创始人,江南大学教授
刘复光:油脂学科专家,江南大学教授
檀耀辉:发酵酿造专家,江南大学教授
汤逢:油脂与食品化学专家,江南大学教授
刘树楷:制糖学科专家,江南大学教授
王鸿祺:发酵设备工程专家,岁高龄,江南大学教授
丁耀坤:微生物学专家,江南大学教授
夏纪鼎:中国油脂学创始人,开创油脂研究生教育先河,江南大学教授
王鸿生:中国制糖学专家,江南大学教授
钱慈明:江南大学校友,无锡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朱东润:江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工业管理系教授、文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
张泽尧:江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化学工程系系主任,华东理工大学二级教授
张云谷:江南大学文学院外语系教授、文学院外语系主任,前复旦大学教授
夏炎德:江南大学文学院经济系教授、系主任,经济学家
王庸:江南大学图书馆主任,前浙江大学图书馆主任、南京图书馆主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
许思园:江南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后任山东大学教授
李昌弟:江南大学农学院面粉专修科系主任
孙时中:江南大学农学院面粉专修科系主任
周同庆:江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
吴大榕:江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电机工程系系主任;我国著名电机学家、教育家
陈騊声: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教授,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金宝桢:江南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力学教育家,南京工学院副院长
张震旦:江南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三级教授
程瀛章:化工学家,华东理工大学三级教授;原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国立暨南大学理学院院长
王守泰:江南大学工学院机电工程系教授;能源学专家、南京工学院二级教授;
金宝光:江南大学工学院机电工程系教授,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教授
屠仁溥:江南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系助教;中国现代纺织品化学整理技术先行者之一;
薛禹谷:江南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江南人永远的先生——先(大)儒系列
荣一心:江南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校政委员会主任
荣鸿元:江南大学董事会董事,中国纺织染工程学院(东华大学)校长
荣尔仁:江南大学董事会董事
荣鸿三:江南大学董事会董事
蒋经国:江南大学董事会董事
戴季陶:江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江南人永远的先生——中兴系列
陈锡赉:中国微生物学专家,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
王文生: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首任主任
吴乃扬:中国发酵学四大金刚之一
吴科征:无锡轻工业学院设计学创始人
杜文园:江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复兴江南大学文学院的功臣
方沛伦:第二次重建江南大学的功臣,市属江南大学副校长
陈玉嘉:外国语专家,精通多门外语,江南大学教授
传承九鼎
江南大学创立于年,有”江南第一学府“之美誉。年院系调整后,私立江南大学三院九系逐步发展成为包括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苏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等在内的九所高校,其中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发展成为无锡轻工业学院,无锡大学承继江南大学校祚更名为江南学院,两院合并后复更名江南大学;原中央大学也形成了脱胎自同一母体的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在内的九所高校,其中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回迁至无锡更名为江南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被称为“龙生九子分九鼎”、“传承九鼎”等,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九子颂歌
无锡风光钟灵地,天泽地润毓秀出。
太湖之畔后湾山,耸峙巍巍学府立。
三院初成集名师,九系新生来高弟。
秦师先贤领农产,朱师泰斗成食系。
江南九子分九鼎,食工初自江南离。
三江九子龙虎斗,国之号令校迁移。
再返锡城述祖业,兴国强国人心齐。
几般更名几般易,文理兼并就今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