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根治痤疮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95980.html
文
张华
翻开中国近代史,有一个人不能不提。
他是清末状元,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除了这些被公认的称呼以外,他还是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有胆有识的军事家、八面来风的社会活动家、名闻遐迩的水利学家、高瞻远瞩的城市规划家、见微知著的金融家、敢为人先的创新家,他是我国近代沿海开发的倡导者、中国大农业的开拓者、中国近代渔业发展的功勋人物、中国民族工业的奠基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他还是意气风发的诗人、才情满怀的书法家、底蕴深厚的文化巨人、才华横溢的一代儒商、艰难转型期的非凡斗士、精神领袖和公认的英雄,他是一个“集大成者”和“全能冠军”,是著名学者林语堂所说的“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精英。
他就是张謇。
作为一个读书人,张謇经过26年的漫长跋涉,最终高中状元、大魁天下。如果张謇由此而登堂入室、官运亨通,京城不过多了一个官员,这一切就落入了俗套。然而作为新科状元的张謇,竟然下海了,而且是那么毅然决然,这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历史事件。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他以强国拯民为己任,“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将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书写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毫无疑问,张謇是中国传统文人中的特例,是思想和行动的“先知”者。他“无意做官”,却“一心做事”;他“遁居江海”,却“自营其事”;他“上不依赖政府、下不依赖社会”,却“全凭自己良心做去”。但“先知”往往意味着孤独,意味着不被理解,意味着遭遇世俗的抵制和责难。无论思想上还是实践上,张謇一生都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惨烈无比的突围,这个出身寒门的一介书生,竟常以横刀立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
张謇开了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先,写下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稍加盘点张謇当年的业绩,就足以让人五体投地、叹为观止。宇宙无穷,人生短暂。一个人在有生之年做成一两件有意义、有影响的事,已是难能可贵。但我们看看张謇,他的一生竟可以迸发出这么大的能量,竟可以有这么多的建树,竟可以给我们这么多的震撼。在张謇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轰轰烈烈,什么叫风生水起。
张謇是一个难以超越的、远去的背影,他身上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伟大和光荣,他用一己之力对抗一个时代,他用悲壮的追寻、一生的血汗书写了一个状元济世的生动案例。
在万马齐喑时呐喊,在天下鼎沸时沉默,在成功辉煌时面对我们微笑,在悲观失意时背对我们流泪,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张謇,高大、悲壮而崇高。
张謇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样本”。
他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清朝末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些历史学家称那段历史,是被泪水浸泡的。因为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弱民穷、兵荒马乱。
张謇当时提出了“父教育、母实业”的救国主张,在宏观层面,他对教育和实业的关系认识得非常深刻,认为实业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通过实业来发展经济、壮大国力。
在二十世纪初叶,这些话是相当振聋发聩的。
张謇身上最可贵的是理性爱国的姿态。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张謇不抱怨、不激进、不消极、不悲观,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做去,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张謇梦”,其实就是当时的“中国梦”,我们现在要努力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更应该向张謇先生学习。
他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中国不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当下也是。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但张謇是个特例。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张謇是中国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