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读懂了中华大地上的粮食,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读懂中国的古代历史。
有了粮食,人才有了赖以生存的条件,人得以生存了,才有了经济的发展,才有了税收。古代中国最大的经济秘密是,税收大多来自农民,亿万个自耕农上交的钱粮支撑起了中央王朝。
用狗尾巴草填饱肚子
要读懂中国历史,我们得从了解狗尾巴草开始。狗尾巴草和粮食能扯上什么关系?其实人类驯化的各种农作物,不论是麦类、粟类、稻类,还是其他粮食作物,大都属于禾本科,而禾本科植物中还包括了大量的野草。说句玩笑话,我们现在不是在吃饭,而是在吃草。
狗尾巴草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粟的祖本植物,中国人驯化狗尾巴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万年前。粟,按照我们现在的通俗说法,就是谷子,我们早晨喝的香甜的小米粥就是用粟做的。反过来说,狗尾巴草是粟的野生种,也叫莠,在刚长出来的时候和粟的幼苗很难区分,所以我们的词典里有“良莠不分”的说法。
粟、黍和菽,是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作物,它们的现代说法分别是谷子、黄米和大豆。从读音上看,这三种作物名称很相近,为什么古人会如此称呼这些农作物,是件有趣而令人费解的事情。三种作物最重要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耐旱和耐贫瘠植物,而且生长期又比较短,非常适合中国北方旱地种植。而且,先秦时期农业技术很原始,可谓是刀耕火种,所以这三种非常皮实的作物就率先从百草中脱颖而出,被古代中国人筛选出来,作为当时的主要食物。
夏朝和商朝曾被人们称为“粟文化”的王朝,可见这种家养狗尾巴草的重要地位。不过,当时人口还比较少,人口密度很低,天底下有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沼泽,人们可以获得的食物来源是相当多的。有人统计过取材先秦的诗歌集《诗经》,篇诗歌中,有篇次提到动物,篇次提到植物,许多动植物都是当时人们的食物。就拿《关雎》一文来说,就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句子。所谓“温饱思淫欲”,吃不饱肚子,怎么能有力气唱歌弹琴追美女呢?
这种田园诗般的时代注定要远逝,就像童年很美好,但终究要流逝一样。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们必须开垦更多的荒地,专门种植那些产量比较大的作物,以满足大量人口的食物需求。
这其实就是有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观点,人口数量是以几何级数上升的,1、2、4、8、16……而从环境中获得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数量,是以算术级数上升的,1、2、3、4、5……人口总是增长得更快,这位英国经济学家悲观地认为,只有战争和疾病才能干掉多余的人口,解决人口和资源之间增长速度不一致的矛盾。
但是,如果打不赢别人,抢不到更多的地盘;又没有爆发瘟疫导致非战斗减员80%,人们总不能像北欧的旅鼠那样,在鼠口爆炸的压力下纷纷跳海自杀吧?尤其是土地变成了私人财产之后,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了。除非远遁山林,否则人们必须琢磨,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如何获得更多的粮食,装满自己的粮仓。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人口数量的上限其实掌握在农作物的手中,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决定着人口数量的多寡。而面对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粟这种产量很低的作物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小麦小麦我爱你
就在这时,小麦闪亮登场了,以其良好的口感和稳定的产量,席卷了中国北方地区,各地农民纷纷成为小麦的狂热粉丝,扩大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
然而,小麦却不是我国驯化的作物,它的故乡在遥远的西亚,那里也是人类最早的农业起源地。距今约1万年前,那里的人们在平地上种小麦和大麦,在山坡上放牧山羊和绵羊。那时候的人们获得一种新的农作物的喜悦之情,不亚于我们今天获得一部苹果新型掌上电脑的感觉。此后,小麦的种子迅速地从西亚向四周蔓延。
小麦到达中国的时间不详,不过我国境内最早的小麦遗物,是在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里发现的,在古墓的一个草编的小篓中装着小麦作为随葬品,距今已经有年的历史。当地遗址中还发现了大型磨麦器。新疆的发现提醒我们,小麦很可能是从西亚经过新疆传入我国北方的。史书上也曾经记载,周穆王西巡,与西王母约会的时候,沿途部落纷纷向周穆王进献小麦,可见当时小麦已经是全亚洲人民的大众情人。
商、周时期,小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如粟,在宗庙祭祀的时候,以粟为尊贵之物,看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过,嘴巴最终还是决定了脑袋,即使在古代原始的耕作制度下,单位面积小麦产量估计也是粟产量的两倍以上,如果水肥得力,产量会更高。
到了战国时期,小麦已经取代粟,开始在各国的粮仓中成为主角,特别是秦国。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位于西方,从地理上看,靠近西域,所以当地接触到小麦这种作物的时间必然很早。而且,秦国拥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关中平原,这里的气候和水文条件非常适宜种植小麦。所以秦国最后做大,并统一天下,是有着优良的环境基础的。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秦国的军队有多彪悍,让他们饿几天肚子就没有战斗力了。战国后期秦军能够连年作战,经济基础则是关中平原出产的小麦。
这一点,司马迁看得很清楚,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谈到,秦国所处的关中地区,土地不过天下的1/3,民众也大抵如此比例,但就其富庶程度,却达到了天下总量的60%。所以到了汉朝,国家的管理者非常重视关中平原,还有关中平原上的小麦。西汉的许多农学家兼官员就力挺在关中平原上大力推广小麦种植。
在经历了秦末的战争和汉初吕后专权的动荡岁月后,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期间,西汉迎来了所谓的“文景之治”。《汉书》记载,当时国家的粮仓逐渐丰盈,新粮压在旧粮上面,一直堆积到了粮仓的外面;国家的库府里积攒了大量的铜钱,由于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掉了,散落在地上的铜钱数不胜数。
后人评价文景之治,大多归功于战乱平息后政治稳定、皇帝以身作则勤俭持家、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等因素。这些解释固然都有道理,但我们应该什么药治疗白癜风白癜风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