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大商所继续融合场内期权、场外期权以及基差贸易等创新业务平台开展“大商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为行业企业搭建了风险管理的综合性框架体系。为分享部分优秀企业风险管理案例,供更多产业主体学习参考,本报自今日起推出“大商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案例系列,敬请 记者杨美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期权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对场内期权这一重要风险管理工具的认识愈发深刻,对场内期权的套保效果及功能发挥给予了高度肯定。
记者了解到,在年大商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的场内期权项目中,相关粮食产业链企业、油脂油料企业通过大商所玉米期权以及豆粕期权进行风险管理,探索出了一条利用场内期权进行企业精细化风险管理的新道路。
玉米期权助力良运集团实现库存管理
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粮食产业链面临巨大压力,国内玉米市场供给由宽松向紧平衡转变,市场波动明显增大,玉米产业链中游贸易企业和下游消费企业运用衍生品管理价格风险的需求十分急迫。
大连良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良运集团)的前身为成立于年的辽宁大连粮食中转站,现已逐步发展为国内粮食批发行业的龙头企业。年5月下旬,玉米价格止跌企稳,下游企业提货及采购玉米速度加快,良运集团在玉米购销过程中,面临着玉米销售进度领先于采购的情况。由于当时已经锁定下游销售价格,企业面临着玉米价格上涨的风险。
据一德期货期权部负责人周猛介绍,基于良运集团的风险管理需求,为应对10月底前企业1万吨现货采购成本上涨风险,综合考虑玉米期权波动率水平以及现货套保期限,相关操作主要在C和C期权合约上建立看跌期权空头头寸,选择虚值一档或二档的看跌期权,行权价为元/吨和元/吨。
“在该策略中,若到期C和C价格上涨到元/吨以上,则将有效降低企业现货采购成本;若到期C和C价格处于元/吨以下,则企业相当于将采购成本锁定在元/吨。”周猛说。
良运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项目运行初期,企业现货销售速度出现加快迹象,而当时期现货市场价格均没有出现大幅波动。因此企业选择在持有少量期货多单的基础上,选择卖出看跌期权,降低期货端套保成本。随后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企业通过移仓至更高行权价的看跌期权和加仓操作,规避了波动率放大的风险,并保留继续获利的可能。
“回顾来看,在期初期价波动不大时,我们通过卖出看跌期权赚取了部分时间价值。后期的操作也证实了相比期货套保,在去年7月玉米价格创出年内新高的情况下,期权的操作更加灵活。”上述良运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整个项目结束后,良运集团最终在期权端盈利约达万元,相对于万元的资金占用规模(万元保证金扣除万元权利金),可以说不仅覆盖了采购成本上涨的万元缺口,成功完成了保值计划,还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据悉,良运集团一直对原材料和库存的价格管理极为重视,长期参与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规避市场风险。该集团负责人表示,玉米期权的上市为企业风险管理带来了另一种选择,使企业可以在考量交易成本与交易机会后,制定更优、更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方案,与期货互为补充。
九三集团运用豆粕期权达成保值目标
除了玉米价格去年经历了大幅波动之外,中美贸易摩擦、非洲猪瘟以及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也持续推升豆粕价格,豆粕供需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油厂的经营难度。在此背景下,油脂油料企业运用衍生品管理价格风险的需求也愈加急迫。
作为国内压榨行业龙头企业的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九三集团),也面临着市场波动加大影响企业经营的风险。6月上旬,下游市场加速采购豆粕现货,企业向下游销售进度快于豆粕生产进度,出现“超售”,为避免预售豆粕价格上涨,九三集团决定利用豆粕期权对1万吨预售豆粕现货进行风险管理。
据九三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九三集团连续第2年参与“大商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场内期权项目。“在年中美贸易摩擦及非洲猪瘟出现时,集团就已经意识到需要综合运用期货、期权工具开展风险管理。年我们联合一德期货进一步加强了期权工具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他说。
在本次项目中,九三集团选择在M合约布局看涨比例价差(多行权价)策略,买入手看涨期权()、手看涨期权(),为降低套保成本,同时卖出部分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为保证未来豆粕价格上涨时企业期权端获得正向收益,以弥补现货市场亏损,组合整体保持Delta为正。
去年6月末,豆粕价格开始上涨,至7月下旬,M合约较建仓时上涨约点,结合豆粕市场供需状况及企业当时的产销情况,企业陆续降低期权持仓兑现大部分浮盈,保留部分期权持仓至期权到期,最终期权组合盈利约74万元。
上述负责人表示,通过连续两年参与“大商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集团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期权产品已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另一种重要工具。未来九三集团将进一步加强豆粕期权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同时也将进一步探索豆粕期权在下游贸易中的应用场景,为下游客户设计不同的价格保护方案,以帮助下游企业应对豆粕采购过程中的价格波动风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