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惠新中国油脂工程科技的重要开拓者和实

北京皮肤科医治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王尔惠,男,汉族,.9出生于江苏江都,年考入省立扬州中学,年底苏北解放即参加江都县文教局工作;年参加新中国第一届高考,以优异成绩被南京工学院(原中央大学)食品工业系录取,年提前毕业,被分配到上海油脂一厂(原国民政府经济委中国植物油脂总公司上海总部)从事技术工作;.12调至郑州油脂化学厂;.10起在轻工业部北京油脂设计院、食品工业设计院、轻工业科学研究设计总院食品工业研究所工作;.10-.12在粮食部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现国粮局科学研究院)工作;.1-.5在粮食部无锡粮食科学研究设计所工作;.6-.1在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油脂研究室工作;.1后在回粮食部科学研究院工作,年评为教授级高工,先后任油脂室主任、主任工程师,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离休。年任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理事,年被聘为《中国油脂》编委,年任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顾问。王尔惠先生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油脂工程技术人员之一,从事油脂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60年,先后担纲我国各大油脂工程设计单位,能自如设计预处理、压榨、浸出、精炼、综合利用等工段,主持并参与完成了各个时期几十项重大油脂工程项目,涉及大豆、花生、棉籽、菜籽、葵花籽、蓖麻、米糠、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大豆蛋白等。在当时既缺参考资料,也无样板工程的条件下,这些工业化项目都是开拓性的。1.参与郑州油脂化学厂建设.12王尔惠先生进入郑州油脂化学厂轻工业设计组,从事工程扩大规模设计工作,郑州油化厂是解国后建设的第一座全机械化的棉籽榨油厂,也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个项目之一,全套设备从美国进口,生产规模吨棉籽/日,包括清理、脱绒、剥壳、预处理、压榨、炼油,标志新中国油脂工业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2.研制向日葵籽剥壳机

年王尔惠先生与郑成烈、张肖增合作开始向日葵籽透平式剥壳机、壳仁分离机的原始设计工作,剥壳机样机由北京市粮机厂制成后,在粮食部粮食科学研究院组织初步测试,年起在四平植物油厂进行为期三年的长期生产测试,取得实际运行数据,于年写成研究报告,项目获得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3.研制棉籽预处理剥壳设备我国现代油脂工业是以棉籽起步的。从年开始王尔惠先生就负责设计60吨/日棉籽压榨油厂,包括清理、脱绒、剥壳、预处理、榨油、炼油、肥皂和糠醛等生产设备的定型设计,为-年我国制油设备选型定型标准化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棉籽预处理比较麻烦,剥壳机和籽壳分离机是关键设备。年谢锡怡先生负责开始设计直径*刀板剥壳机和籽壳分离机,分别由萧国椿、张肖增主要设计,由上海粮机厂、北京粮机厂制造,由王尔惠与萧国椿分别上海光明油脂厂、浙江慈溪浒山棉籽油厂进行连续生产测试。他俩经过三年艰苦测试,终于完成调试报告,特别是带绒棉籽的剥壳试验,当时是很艰难的工作。这项工作为以后援建北也门萨那油厂和建设陕西兴平油脂厂积累了宝贵经验。4.主持50吨/日油脂连续精炼项目-年,王尔惠主持了粮食部下达的“50吨/日大豆油连续精炼脱色脱臭工艺和设备的研制”项目,与商业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北京市油脂公司、北京南苑植物油厂、北京化工机械厂等合作,进行全套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本项目的特点是喷流脱臭,即在气态下脱臭。这是我国自行研发、设计、制造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个全连续化大豆油精炼样板工程,在我国油脂工艺研究与设计、设备制造与安装和工程调试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项目经历了可研()、立项()、设计(.5开始)、安装(年完毕)、调试与生产运行(-)和专家鉴定(),年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商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我国油脂精炼技术和装备达到或接近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尤为重要的是,经此一役,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植物油精炼专业技术人员。5.主持设计其他油脂工程主要包括:年河北滦县40吨/日花生油厂;-年60吨/日棉籽压榨油厂、50吨/日蓖麻籽压榨油厂(作为国防工业液压机专用介质油)、青岛小港吨/日碱炼油工程;年湖南韶山1吨/日小型米糠压榨油厂,同年江苏省粮食局推广浸出法,任生产领导小组组长,在全省建成23座浸出油厂(车间)并试车投产;-年陕西兴平油厂30吨/日棉籽预榨浸出厂(期间参与吉林四平植物油厂浸出车间部分设计);-年郑州油脂化学厂00吨/年大豆浸出厂、九江油脂化学厂吨/年代可可脂项目、四平油脂厂吨/年食品专用油脂工程;年汤阴玉米综合试验厂吨/年柠檬酸改造工程。6.考察与介绍油料蛋白资源利用.5.28-6.17粮食部组织由甄湧、林昌瑞、王尔惠、郑成烈和刘海棠等组成的代表团,赴日本考察油料蛋白资源利用技术,他们参观访问了东京农业大学、日本蛋白协会、味之素中央研究所、联合综合研究所、不二油脂研究所,以及昭和产业、日清制油、房总、不二制油等13个工厂和两个超市,重点考察了大豆蛋白生产技术和米糠制炼油与综合利用技术,回国后写成考察报告。.9.21-10.17,王尔惠等赴美国考察大豆蛋白质利用情况,访问了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堪萨斯烘培学院、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中心、南方蛋白质研究中心和生产工厂等13处,考察了大豆蛋白制取与利用技术,回国后写成“大豆蛋白质技术”考察报告。在此基础上,王尔惠编著了《大豆蛋白质生产新技术》等书籍。这些考察报告和书籍对我国大豆蛋白质利用研究起到了重要指引作用。王尔惠先生一生善于积累,勤于思考,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年底他刚参加工作,在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利用闲余时间编写了《螺旋榨油机压榨花生仁操作法》,用微积分建立了压榨饼干基残油的数学方程式,获得年轻工业部在大连召开的第一届油脂工作会议认可并在全国推广,为我国推动榨油机械化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上海油脂一厂据此优化压榨条件,在当时上海花生仁压榨工业竞赛中取得了干基残留率3.7%左右的好成绩。“文革”期间,王尔惠先生与胡仁初、陈宜拱合编了国内首部《粮食工程设计手册》,后来由顾尧臣教授组织付印成书。他在年就在《化学世界》上公开发表论文,最新文集则是.10.7出版的《油脂工作六十年回顾》。同时,他将自己工作期间和国内外考察中留存的照片、会议报告、设备图纸等材料都进行的细致分类整理,为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时至今日,九十高龄的王尔惠先生还在为我国油脂与植物蛋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奋斗探索着。(注:本文参考了油脂工程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zhixingye.com/yzhybk/13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