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半篇午餐,没写完,先写一下青菜的话题吧,想到的是青菜自由。
青菜自由是最近这段时间想到的。近来午餐晚餐煮青菜时,都想着煮够量,毕竟多吃点青菜挺好的。晚上有时去超市,看看打了折的蔬菜瓜果,买上一大袋,迟菜心,黄心菜,上海青,土豆,红萝卜,番茄,姜葱蒜……
确实,感觉自己这些年来,好像青菜一直没吃够,相比之下,吃肉还是多很多,有一段时间青菜涨价厉害,我也常自嘲“穷得只吃得起肉了”;之前下的油也是多了,所以体检结果难免有些地方飙红。于是下决心,要多吃青菜,实现青菜自由。
现在煮青菜喜欢走清淡路线。油变成了点缀,盐也是象征性的下。煮青菜变得比较随意,锅还没热,菜就下了,没炒几下,就下水了,中间想起来时,就下点油,让青菜不至于就是一点油花都不见,用清水煮熟,临出锅前,再象征性的撒几小颗盐,就完成了。不见得每次都很青翠,美味就更谈不上了,关键就是量够多,够清淡,让他们去肚子里和油脂们谈个判,最好就是一比一,一起牵手去远方。
以前在老家,炒青菜是一个艺术活,尤其是炒空心菜,很多时候,是检验一个人厨艺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看你炒出来的那盘空心菜的颜色,味道,大致就知道你厨艺去到哪里。讲究热锅,首选猪油,慎重下水,盖盖时间等等,摘好的空心菜洗好沥干,热锅下猪油,下蒜末爆香,等到锅和油热到指定高度时,空心菜下锅,必须要听到菜和热油锅接触时极其热烈的一声“乍”,这才是成功的三分之一。这点我基本是不合格的,一是比较心急,二是总觉得油会溅出来,所以我总是等不到锅和油热到指定高度就下菜,那声“乍”变成很低调的“嗞”,经常被家人嘲笑。
前面三分之一完成了,接下来就三分之一是锅铲快炒,让菜尽可能均匀的接受热油锅的热量,这一环节我基本也是难以完成的,我一般就是简单把纠缠在一起的菜们分开,没炒几下,我就感觉他们的叫喊声很高分贝了,于是就赶紧下水了,而且往往这一下,就硬生生的把炒菜变成了菜汤,不知为什么,每次下水时总是恨不得下满一锅一样,结果成品就是一大盆菜汤,漂着瘦瘦蔫蔫的空心菜,被家人笑了很长一段时间。下水是最后的三分之一,家人下水时是“洒水”,或是盖上锅盖后,围着锅边洒水,这样就不会下太多的水,洒完水,估摸着热锅把水变成水汽的时间,揭盖,再快炒几勺,基本上菜和水就亲切的融合在一起,下盐,就可以出锅了。
在出租屋时,因为是用电磁炉,虽然也有爆炒功能,但平时基本很少用,所以要么是用滚汤方式煮熟青菜,就算是炒,也是承接以前的方式,热度不够时就下菜,没炒几下就下一盆水,而且平时也不是很注重煮青菜。现在算是亡羊补牢吧,变着花样侍弄青菜。像炒盘酸酸不辣土豆丝(汤圆喜欢吃,但不能下辣椒,所以就只酸不辣),红萝卜丝清炒肉丝(汤圆和她的小伙伴喜欢抢吃的一个菜),番茄鸡蛋或者番茄紫菜蛋花汤(番茄和番茄酱是汤圆的挚爱),清水煮黄心白菜(下俩肉丸,菜汤也甜甜的),煮菜心,煮上海青,每次见到“连州迟菜心”都会买,之前有去菜市场还会买番薯叶,一买也是一两斤,一两餐就搞定了。
青菜,就像一个性情淡泊的朋友,恰如君子之交,如果伴以浓厚的油,浓厚的盐,就有点交错友的感觉,最好还是清水一煮,保持其原色,如果要下油,滴上几滴其实就已足够,算是友人着一朴素外衣,至于盐,下不下也没什么关系,只留下菜的原味,或许才能品尝出她自身的甜或苦味,原味才至真。
写文以记之!
潇枫轻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