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人类是艺术的目标,对我而言,艺术是关于自由的科学。
约瑟夫·博伊斯约瑟夫.波依斯(JosephBeuys,-)是20世纪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彻底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壁,认为一切生活中的素材都可以作为艺术媒介和观念物件来表达和传递理念。他始终认为,创造力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艺术并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而是一切人的生命力、创造力、想象力的产物,他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艺术家并不是指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而是指人人都具有使自己成为艺术家的创造力。博伊斯将艺术媒介扩展到一切物与行动,让观念附着在物体上,即是物态化行为也是意识的表现。取材生活并形塑生活,人们因此也称其为「扩展的艺术观」。所以他也成为后现代艺术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约瑟夫.博伊斯生于年5月12日,在荷兰边境的小镇长大。他经常回忆起年他的坠机毁于暴风雪中的故事,他的战友离开了他,但游牧的鞑鞳人救了他,用动物脂肪和层层毛毯将他包裹,让他的体温回升。无论真与假都为这个艺术家提供一双眼睛,也为他添加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从此以后,他坠入一种人神合一的神秘主义,致力于艺术救赎和艺术疗治,他借用血腥的尸体冰冷的装置与他心中的温暖乌托邦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以展示人类最真诚的博爱精神。博伊斯作品欧亚西伯利亚交响曲EurasiaSiberianSymphony在年的作品中,一个三角木架支撑着一只死去的兔子,背景是一面黑板,黑板中间写着「EURASIA」的大字,字体重叠着一幅断裂的十字架,黑板底部分别写着毛毡(Filz)和油脂(Fett)的温度。被木架穿透和支撑的兔子,象征着死亡与牺牲,但实际上,兔子并不是指一个动物死尸而已,它横挂在断裂的十字架前,象征着救赎与复生。黑板左下角一字,字义上指温度、热量,实际上是「爱」的观念经由艺术性的扩展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在日耳曼神话中,兔子是「春神」的代表,象征着大地春回、万物重生,在埃及神话中,兔子由于机灵和敏锐而成为女神「乌奴特」的守护神,在中国神话中,「玉兔」与嫦娥生活在月亮中,意味着安宁、和平与永恒。对于博伊斯而言,动物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与远方世界的连接。他想象鹿与野兔穿越欧亚大陆,意识不到将克里弗斯和遥远的中国大草原连起来的距离与边界。在另一层面上,“马鹿天鹅和野兔的形象不断来来往往,这些形象从一个生存层面自由的跨越到另外的层面。代表了灵魂化身或者精神存在的时速形态可以进入其他地域。”博伊斯也在作品中不断展示自然界中的泛灵论。通过延伸,艺术品不再代表自身,而是拥有艺术行为所产生的加工品的重要性。这也源于他在学生时期就对北欧神话和传说有着熟悉又模糊的联系。博伊斯自传博伊斯《有油脂的椅子》Fatchair博伊斯把一块看起来杂乱的、令人不适的动物油脂放在一张椅子上。椅子代表一种标准化、限定性的框架,符合人类解剖学结构和秩序。一方面意味着习惯与舒适,一方面意味着「存在先于本质」的积淀物。椅子与脂肪的结合,随着时间流逝与温度过渡,脂肪经历了激烈的变形。对博伊斯来讲,“一切都处于变化状态中混乱具有治疗的意象”。他在脂肪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中看到精神的相似性,如同人类精神超越的潜力。激浪本身源于新音乐,约翰凯奇和小野洋子等人的新音乐将演出表现为一场音乐会的形式提供了先例。而后博伊斯在其中得到情绪启发。博伊斯《首领激浪之歌》(thechieffluxuschant)年博伊斯第一次进行了《首领激浪之歌》(thechieffluxuschant)表演。约九个小时的过程中,一个人,一个毛毯,一具尸体,一个行为艺术表现主义的仪式,一个观念横飞的现场。两只死兔子的尸体从毛毯两端伸出来,靠着一面墙的底部放了一长条脂肪。脂肪也被放置在两个角落,一面墙上挂着两片手指甲与一簇头发,两个同感卷在毛毯里,各种电线随机摆放在屋内,通过毛毯里的麦克风,博伊斯营造出在他脑海中有关野兔和鹿的声音,扬声器在画廊播放声音。在外面的大街上,扬声器传来的声音也与大街上现代音乐的磁带在随机时间播放着。这个装置行为艺术糅杂了他全部的艺术信仰,脂肪,动物,声音等元素被固定在房间内传播在各个角落,又一次把观念抬升到新的高度,以他独有的方式向这个时代冲击,而在他眼中,却认为这是一次自我死亡,自我救赎,一场真正的行动,而不是一种诠释。
自我的转变首先必须发生在思想和头脑的潜力.....在我的理解里这儿没有其他可能性,而且打个比方说,马克思对此就考虑的很少。至于革命来自于外部条件的想法,无论是工业领域还是所谓的经济现实条件,都永远不会导致革命的一步,除非发生了灵魂、思想和意志力的转变。博伊斯自传博伊斯《群》(ThePack)
装置作品《群》使用了一辆厢式货车,后面系着32个小雪橇,每个雪橇上面都绑着一卷毛毡和一个手电筒,这些雪橇排着队,绵延着往货车的后门攀升。这件作品被认为是博伊斯最具戏剧性的作品之一,它是对当时学生运动的纪念,带有鲜明的政治激进色彩和救赎情绪。IlikeAmericaandAmericalovesme,《我爱美利坚,美利坚爱我》,博伊斯《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年
博伊斯紧紧抱着一直死兔子三个小时来解释他的画,不仅批判了当时人对于绘画在现实社会中的局限性,也开启了一段灵魂世界的表达,一种自我的倾诉与诠释。约瑟夫·博伊斯《渗透钢琴》年毛毡、钢琴他在年一次《艺术论坛》杂志采访中说道:“雕塑必须始终坚定的质疑主流文化。这是所有艺术的功能,而总有人试图去压制艺术的这一功能,但却不可能压制它。”他最喜欢在作品创作中用到的材料是脂肪、毛毡、蜂蜡,这些有个人神话色彩的材料充满着象征性。野兔之墓,/
博伊斯《毛毡西装》年cm×cm,英国泰特博物馆藏
“棵橡树”项目启动前不久的卡塞尔博德尔施文街
年,在第7届卡塞尔文献展中,博伊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艺术计划:“棵橡树——城市绿化代城市统治”,要在卡塞尔市内种下棵橡树。年3月26日,博伊斯在卡塞尔弗里德里希博物馆入口处的草坪上栽下了第一棵橡树,并在这棵树苗旁边垂直安置了一根玄武岩石柱,一半埋在土里,一半裸露在空气中,玄武石象征着过去和历史,而橡树苗则象征着生命、未来和发展。这个计划不仅由艺术家自己实现,很多民众也积极地参与了进来,此后数年里他们陆续在卡塞尔市的各个角落中按照树与石的搭配种下了其他的橡树,到年所有棵树种完之时,博伊斯已经去世。博伊斯的一个重要的艺术主张就是:“社会雕塑”,“棵橡树”的艺术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他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品,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从而对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在他看来,艺术创作并不一定要追求一个具体的物质结果,而是强调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艺术要与社会当下产生对话和联系。在博伊斯看来,艺术、教育改革、民主、环保、和平、政治……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主题其实都是一体的,他的行为和事件同时也是他的作品。在当下,这种观念应被再一次提出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共生,是救赎,是进步。博伊斯用自己的观念,信仰,艺术手法一次次的向人们发出信号,朝着一个海纳百川包揽万物的“社会雕塑”逐步发展。我们也需要怀着社会责任感在这个时代前进,愿诸君万事胜意,疫情早日结束,一切顺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