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化工泰斗许调泰记

白癜风缺铜吃什么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93979.html

许调泰(--)

许调泰先生二、三事

赵水泉许建平整理/文

留学日本抗战峰火下省城理化教学名师

许调泰,又名可安,号蓉裳。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人。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在四兄弟中他最小也最受宠,乳名许老五。九岁时,他教私塾的父亲因病去世,家境日渐中落。

许调泰的母亲万氏只能照料几个年长的子女上学,无力顾及幼子的学业。他只好读哥姐们读过的书,有不懂的地方,请哥姐辅导,学习进步很慢。因此,他直到20岁时才考进江西第一师范学校(现南昌一中前身),也就是说,他20岁时才考上初中。读高中时,其已在日本东京求学的三兄调履常写信对他鼓励和敦促。天资聪颖的他,愈加勤奋苦读。有志者事竟成,终于于毕业后考取官费留日。

年春,许调泰就读于东京第二工业学校化学应用科(即化工系)。年夏,许调泰遵母电召返梓完婚,娶金溪水门巷周氏砥澜为妻。那时,留学生盛行带妻子随身伴读,让她们照料家务,自己则在课余去搞勤工俭学挣钱。许调泰的三兄嫂赵师孟已伴读丈夫身边,因此,许调泰与妻子婚后十天,双双奔赴东京,兄弟二对赁屋而居。

许调泰在日本东京毕业照(图左四为其兄许调履,左五为许调泰,左一为其侄许永茂,其余为抚州、金溪学子及陪读家眷)

一年后,许调泰的长子许旭出生了,再过四月,至年年底,许调履许调泰兄弟二人同时毕业:许调履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大学本科),许调泰则毕业于东京“二工大”化学应用科。许氏兄弟一家五口与另几位留日毕业生学有所成,渡海归国。

许调履是研究农业的,在广袤的国土上,大展鸿图,而其弟许调泰学的是化工,在工业落后的省内却无地用武。失业半年后,年秋,留日同学彭以巽原为省立南昌一中教导,即聘许调泰执教一中,年秋,留日同学吴自强先生新任省立南昌一中校长,即聘他为理化教员兼化学科主任(即今之教研组长);同时,彭以巽后任省立南昌师范校长,也聘他去执教兼课。许调泰与他们都是好友,便乐意应允去两校兼课。就这样在相距约五华里的两校兼教,劳碌奔波了近7年。

年9月,日寇侵占南昌前夕,许调泰随一中迁校至奉新、崇仁、广昌的驿前、白水等地,校具、仪器等大受损失,疲劳、疾病困扰着师生员工。在极端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他千方百计找化学药品或其代用品,自制教具仪器,开出了一个个化学实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深为学生喜欢。

许调泰先生在省立南昌一中任理化教员照

扎根赣南投身化工逆境中百折不挠

年夏,刘旭东先生(东京“二工大”同学)出任江西民生漂染厂厂长,厂址在赣州市。为了找个得力且又信得过的助手,特意找到许调泰,极力说服他离开一中,跟其一道搞化工本行,并委为工程师。他欣然应允就职。

因那时国难当头,进口染料绝迹,为此,工厂濒于倒闭,原厂长被撤。为解燃眉之急,他用姜黄、薯莨等土产品为原料,精心萃取出黄、紫等诸多植物色素。土染料代替了洋货,这座工厂被救活了。

不到一年,刘另有高就,乃介绍许调泰给赣南蔴织厂的卢厂长。卢久慕其名,极表欢迎,遂委为实验室工程师。原来,该厂计划生产仿毛线,实验室一直没有研究出制造它的材料,要求许调泰攻下这个项目,许调泰当即接受任务。他以化学药品处理黄蔴,历时半年多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就在指日可获研究成果之际,卢厂长也被调走了。新任厂长带进一帮子人马,原有员工除普工外全部辞退。于是,鸡飞蛋打,实验也就泡汤了。顿时,许调泰失业了。

谁能预料,热衷于化工事业的他,投身工业才一年多,即二异厂长,未及施展才华,就被那个时代给甩了出来。想返回去教书,又觉相当尴尬。处于逆境的他,岂能被困难压倒?思虑再三,何不运用自己的化工技能,走自力更生之路?

许调泰看到赣州市面上的肥皂脱销,心想,自己是个制皂行家,这时如做些肥皂去出售,必然挣钱。于是就土取材,土法上马,赶紧罗集必须而又容易弄到的器材,如大铁锅、煤油箱、柴油桶,买木料自制切块机、打印机、搅拌器,又买菜子油、牛油、松香等。买不到烧碱,就先用生石灰和竹碱或纯碱来预制。

许调泰与妻子二人日以继夜,忙这忙那,终于很快就试产成功了,做出的第一批肥皂打印上招牌—大东皂头,居然跟工厂里的产品似的。于是小批量生产源源不断投入市场,销路不错。全家生计,暂时得以缓解。这种贫困潦倒的境遇,不正是旧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可悲命运的真实写照么?

重返教坛昆仲二人执教“应钦”与“振德”中学

年夏,省立南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迁至赣县储谭镇,熊校长即请许调泰担任化工科主任。于是,他又重返教育战线。

一年后,即年春,日寇南侵,赣南笈笈可危。为安全计,许调泰一家搬回了故乡。这之前,在泰和县,江西省政府迁至此,省农学院任教授的许调履也早一步将他家迁回了浒湾。

许调泰三哥许调履先生

这样,许氏兄弟一大家子,包括许调泰的四哥许调颐,二十多口人,才得以团团聚会在慈祥的老母身边。许调泰的母亲万氏看到儿孙满堂,一天到晚乐得合不拢嘴,像孩子似的跟孙子们玩,讲家史,一会儿喜,一会儿悲。儿子媳妇们对她百般孝顺。专拣她爱吃的点心、白酒、喜欢的菜肴等给他吃;热天,轮换着替她擦凉、擦汗,晚上替她驱赶帐子里的蚊子;冷天,每日早上生好火盆服侍她下床;一有空就坐在她身边同她谈心;尤其是夜晚,必定要等她上了床替她塞好被盖道过晚安才离开。

许调泰四哥许调颐先生

也许是他(她)们长年不在老人家身边,现在回来了,就加倍又加倍地尽尽多年以来没有尽到的孝心。也许这就是祖宗传下来的优良传统。老人家操劳一辈子,早就应该享享清福了。这唯一短暂的大团圆,是老祖宗有生以来,也是儿孙辈最最幸福快乐的日子,的确令人留恋,令人心醉……

抗战时期,黄坊、疎口两村分别有私立应钦中学和私立振德中学。两校校长为了提高各自的校誉以增多招生名额,不惜用高薪聘请名师。他们知道许氏兄弟全部迁回,几乎同时给许调履和许调泰分寄了聘书。兄弟二人觉得大家都是教育界的同仁,又都是为了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不应顾此失彼,于是同意接受两校的邀聘。

昆仲二人象钟摆似的以浒湾为中心,每周徒步往返于相距20多里的两校上课,翻山越岭(上有大仙岭,下有马鞍岭)。寒来暑往,风雨无阻,艰辛地教了一年(年秋至年夏)。

创办制糖学校为制糖工业输送大批技术骨干

年夏,抗日胜利,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许调履和许调泰又告别了老母和家人,只身离开了故乡,“分道扬鑣”,展现各自的人生价值。

此后,许调泰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在家乡,知道他的生平的人为数不多,因为他从年到年这半个世纪的工作历程中,仅仅在浒湾工作了一年。

南昌光复后,许调泰仍然赴省城,还又同时接受了两所专科学校的聘请,担任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江西工学院的前身)的化工系主任、副教授,又兼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江西医学院的前身)的医用化学课副教授。

年夏,当时的教育厅委派许调泰去南康县唐江镇(这一带盛产甘蔗)创办江西省立制糖科职业学校,担任校长。糖职是江西省省创的培养现代化制糖技术人才的学府,为我省现代化制糖工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

那时,许调泰就想创办一座校属糖厂,它的规模用不着很大,但必须是现代化的;既是学生的实习场所,又是勤工俭学的基地,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管理工厂的能力,又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以厂养校,进一步提高师生员工的生活福利,真是一举两得。但是在旧中国,那只是美梦一场罢了。

亦教亦工为新中国化工与制糖业殚精竭虑

年9月,赣南解放了,糖职和赣南所有的职业学校合并,在赣州市新办赣南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由军管会领导,许调泰任制糖学和造纸学教师。

年秋至年夏,许调泰调往宜春地区,到新办的高安县高级职业学校任化工科主任。他工作积极负责,教学成绩斐然,校方撰文刊载了《江西日报》,表彰他的先进事迹,肯定了他在职教工作所作的贡献。

虽然,在许调泰的工作经历中只有20年教龄,但是,他曾三度兼教两校达十数年之久,历尽了千辛万苦,东奔西颠,翻山越岭。

一般教师可以在课间和星期天休息,而他却要科学地支配时间,从甲校步行赶去相距数里乃至于20多里的乙校上课。哪怕是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得准点到达课堂。也不知磨破了多少双布鞋?遮烂了多少把雨伞?近视眼镜片增加了一圈又一圈,头顶上的头发无声无息地掉了一根又一根。于是,才四十来岁的他,早早就秃了顶。他照着镜子,淡然一笑,苦兮!?乐兮!?他从教这20年的工作量,难道顶不上一般教师从教30年?真可谓:

桃李芬芳遍天下,两袖清风度平生。

为办教育充人梯,再苦再累心也甜。

他的敬业精神,堪为后辈楷模。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慧眼识英才,诞生仅几年的新中国即启用这位化工巨子,让他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出谋献策,在祖国化工建设的战线上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年夏,许调泰又被调进南昌市,任江西油脂厂(后扩建为油脂化工厂)工程师,率领一个实验组,研究利用榨油的废脚料制肥皂、甘油,用甘蔗渣和甘薯制酒精,以及如何提高出油率。这些项目全部取得可喜的成绩,为国家创造了很多财富。

年夏,江西省工业厅鉴于许调泰熟悉赣南产蔗和糖业手工作坊的情况,又主持过几年糖职学校,拥有众多深谙现代化制糖技术的学生,故特委任他为总工程师,前往他当年创办糖校的旧地—唐江,白手起家,主持筹建江西第一制糖厂。10年前他的那个糖厂梦,今天,党让他付诸现实。他高兴极了。

新任的糖厂党委书记、厂长、工会主席、和许调泰等人立即从省城出发,风风火火踏上新的征途。他象啸傲长空的雄鹰,振翅翱翔,在新组建的筹委会领导下,运筹帷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勘探测定厂址,设计与营造厂房,培训工人,拓展蔗源,购买与安装机器设备,修筑公路,组建车队等等一系列筹备工作。

仅仅用了两年多一点儿的时间即全部就绪。年秋,试车试产一举成功。我省第一座设计能力为日产二百吨白砂糖的现代化大型糖厂,雄伟地屹立在漳水之滨,填补了我省没有现代化制糖工业的空白,开拓了我省现代化制糖工业的新纪元。

几年后,在“一糖厂”的建厂经验和技术力量与物力的支援下,我省现代化制糖工业遍地开花:第二、第三糖厂以及好多地、县级创办的糖厂,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一糖厂已发展为日产五百吨的规模了。

许调泰堪称我省现代化糖业的鼻祖、专家。他的业绩已载入《江西省制糖工业史》。

许调泰是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毕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党派,凭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埋头苦干。忠于教育事业和化工事业,并且在两个领地都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因此,他又是个不平凡的人。

文革后,他被选为南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年12月12日,许调泰老先生逝世于“一糖厂”,享年八十高寿。

他后半生最后25年的心血,完完全全奉献给了制糖工业。厂里上下班的钟声,对他失去了指挥作用,因为他只有吃饭睡觉在生活区之外,其余时间全部在生产区。

真的,他甚至比厂长还忙,尤其注意化验车间。他说,他有责任把好这道关。蔗的样品送来化验,以及含糖率高低定收购价格;蒸煮车间按时送来的糖汁的浓度决定下一步蒸煮时间;最后一道工序送来的成品要经过化验以定其品位和销售价格;如果发生丝毫差错,就会给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他能闲着不去监督吗?老人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浒湾藠岭塔下山葬着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许氏先人

教诫子女世上没有无用的废物只有不愿动脑动手的废人

据许调泰的子女们回忆,他们的家父许调泰是个多才多艺乐于助人的人,平易近人的人。他喜欢摆弄钳鎚,也喜爱无线电,也乐于助人,也喜化学教化学。

许调泰是过苦日子长大的,生活一贯俭朴,待人和蔼,喜欢跟周围的人交朋友。不吸烟,不喝酒,不修边幅,不尚空谈,不甚喜爱体育运动,更不会打牌赌钱。然而,他的生活情趣却十分丰富而充实。

他是个总也不肯闲下来的人。业余时间喜欢养蜂、养鸽、养兔,钓鱼,植树、种菜,更喜欢动脑动手,废物利用。他教诫子女说:“世上没有无用的废物,只有不愿动脑动手的废人。”在他的眼里就不存在废物。

他常常摆弄鎚、钳、锉、锯,帮助亲友义务修理手电筒、挂钟、门锁、配钥匙,换搪瓷脸盆底,敲补铝质器皿,甚至还会帮人家补胶鞋、磨磨刀、理发等。他每帮人家做了一件事,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

他真是个助人为乐的典范,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他更是个无线电爱好者。记得年在老家的日子里,他找出一些旧废材料,加上买来的零件,装配出一台六灯二波段直流收音机。这台最早出现在浒湾镇上的收音机引来了许多亲友,抗战胜利那年,浒湾镇人民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播音声时,无不欢欣雀跃。

许调泰晚婚,生了二男一女,均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名牌大学毕业生和高级知识分子。长子许旭和女儿许月娟都毕生从教,旭年江西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继父业为中学高级化学教师,不幸于年病逝;

女许月娟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为西安美术学院汉语课副教授,现仍健在,现年87岁;

幼子许永仁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毕生从事地质勘探工作,为河南省地质矿产厅高级工程师,现定居于河南郑州,现年84岁。

许永仁年清明前夕归乡照

旭之子许晓矛在其祖父的培育辅导下,年考上了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现为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影像专科副主任,中山大学医学教学副教授及硕士生导师,他一直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熟悉各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性检查有丰富的经验和较深的造诣,年,他历时4年完成的“广东省SARS的影像研究”成果获得过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钟南山教授同台领过奖。

总之,许调泰未竟的事业后继有人,老人当含笑九泉了。

《金溪文史》(年第1期)全文刊发此文

参考资料:

1.许调泰的长子许旭生前提供资料-《缅怀家父许调泰先生》;

2.许调泰现仍健在的子女许永仁、许月娟口述;

3.南昌新闻网,江南都市报、抚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年10月27日,标题《金溪发现民国时期学校聘书》等。

4作者赵水泉,金溪县浒湾人,许旭学生,金溪县广播站退休干部,在编修金溪县志、党史文献搜集整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作者二许建平为许调泰侄孙,其祖许调颐为许调泰胞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zhixingye.com/yzhyyj/130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