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脂生产古老而传统,但长期停留在木榨、撞榨等小规模土榨作坊式水平,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上世纪20-30年代,石油工业已经起步,但中国石油匮乏,油漆涂料、燃灯照明、机器润滑、肥皂制作等仍严重依赖于天然油脂。不久后抗战爆发,洋油进口受阻,被迫采用油脂裂解生产汽柴油,更加剧了天然油脂资源短缺。
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在国家、民族危难存亡之际,杜长明、贺闿、沈济川、王昶、顾毓珍等先生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广泛开展我国油料资源的考察,调查其分布,分析其油脂组成,研究其生产方式和利用途径,取得了很多成果。至40年代,在王昶先生倡导下,国立中央大学正式在化工系设置了油脂专门化教学,首次开设“油脂工业”“油料种子化学与分析”“油脂开发利用”等课程,我国油脂学科由此萌芽。
解放后,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油脂相关课程的教学被纳入农学院,年南京大学农学院设立食品工业系,王昶先生任系主任。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立了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仍由王昶先生任系主任;食工系分设了油脂专业组,、级的学生分别被编为油班、油班,成为我国最早的油脂专业本科学生。
年,南京工学院学制改革,油脂工学本科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并招生。
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体东迁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在食品工业系中设立油脂工学专业,从年起招收新生。
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工学专业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同年1吨/日油脂中试实验工厂建成运行,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科研室成立,刘复光先生任室主任。同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等三个专业招收研究生,开启了我国油脂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夏纪鼎先生招收第一个油脂化工方向研究生。
年,油脂专业分设油脂化工、油脂制备两个专门组,并形成以油脂化学、油脂浸出、油脂精炼的教学、科研为特色的学科格局,分别由汤逢、刘复光、夏纪鼎三位先生担纲,被后人誉为“油脂三剑客”。
年,师从刘复光先生的丁福祺成为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工学专业首位毕业研究生。
自年至年,“文革”之前15年间,油脂专业一直是全国高等院校中唯一的油脂类本科专业,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本科、研究生教学体系。在南京工学院时毕业2个班37人,年转入无锡轻院以后毕业10个班人,共有本科毕业生人,共招收了5届研究生计14名,他们大部分日后成为我国油脂、日用化工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开创者、领导者和中坚力量。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
年,按轻工部的要求,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学科转向以日化为主,油脂专业部分教师划归化工系,在油脂化工组的基础上成立以“日用化工和油脂化工”为特色的化学工程系,组建了油脂教研室和日用化学教研室,现发展为江南大学的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年,“文革”后,由刘复光先生主持推动恢复了油脂工程专业,并采纳刘复光先生建议,改名为“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年,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专业与粮食工程专业合并成立粮油工程系,并于“文革”后恢复招收新生,成为学校重点发展的方向和专业之一。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等五个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张大煜、温光源成为文革后首批恢复招收的油脂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别师从刘复光、汤逢先生。
年,聘请当代著名油脂化学家、美国罗格斯大学食品系主任、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会长张驷祥教授为名誉教授,张驷祥教授帮助油脂专业师生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制油炼油技术,并与刘复光、汤逢、何其傥先生联合培养研究生。
年,获得“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博士学位授予点。年,招收陈莹为本专业首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刘复光先生;汤逢先生转至食工系招收博士研究生。
年,“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获批二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年,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粮食工程合并为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至今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
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更名无锡轻工大学,食品资源系与食品科学工程系合并成立食品学院,“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为其下设专业之一。
年,三校合并成立江南大学,“油脂及植物蛋白”学科建制不变。
年,“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至今国内唯一。
自从“文革”后恢复招生至今,江南大学油脂学科已为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余人,硕博士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大学“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学科致力于我国油料、油脂及植物蛋白加工、营养与安全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产品开发及工程化,以及油料及植物蛋白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我国油脂加工业朝着“多出油、出好油、用好油”的目标发展,从解决技术问题向解决科学问题转变,更好地满足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34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工程师2名、博士后8名,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并曾在国外进修1年以上或攻读过学位。拥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拥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脂质营养与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部试点)、中国轻工业食用油加工与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无锡惠山未来食品科创中心、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食用油产业平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油脂及蛋白加工平台等多个基地平台。
先后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近5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突破万元,年均SCI论文数量超过篇,年均授权发明专利20项。
与中粮、益海嘉里、鲁花、九三、蒙牛、完达山、光明、渤海、香驰、雨润、康师傅、嘉吉、达能、诺维信、麦当劳、佳禾食品、宁夏君星坊、甘肃陇南祥宇、森态牛油、山东中牧等70余家食品领域领军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
现有在校学生余人,其中博士生50余人、硕士生余人、本科生余人。
稿件来源:食用油营养与安全科技创新团队
编辑:王章铁硕士研究生
撰稿:金俊副研究员
校稿:金青哲教授
留言、投稿、授权等事宜请联系邮箱:jndxyzyd
.